流通紀念幣帶你走進臺灣 |
發布日期:07-09-14 10:3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在收藏界,以寶島臺灣為題材所發行的郵票、金銀幣等各類收藏紀念品深受國內外華人的重視和喜愛。2003年至今,中國人民銀行向國內外發行了《中國寶島臺灣》第一組:《朝天宮》《赤嵌樓》流通紀念幣系列;第二組:《鵝鑾鼻》、《日月潭》流通紀念幣系列;第三組:《敬事亭》流通紀念幣。《中國寶島臺灣》一套5枚,每枚幣面額5元,直徑30mm,厚 度2.5mm,材質為黃銅合金。 《中國寶島臺灣》系列紀念幣,每一款均選取臺灣寶島最具代表性的著名建筑景區為題材圖案,設計優美典雅,工藝鑄造精雕細刻。 以第一組的兩枚幣為例: 《朝天宮》流通紀念幣 臺灣省云林縣的北港鎮,是臺灣最古老的港口之一,早年是大陸同胞開發臺灣的重要城鎮,十分繁華。但是經歷數百年滄桑,現已成為遠離海岸10多公里的河灣。 北港至今一直被認為是媽祖神的圣地。北港的媽祖廟叫“北港朝天宮”,是全臺300多座媽祖廟的總壇,也是臺灣香火最盛、信徒最多的一處,朝天宮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94年),乾隆、咸豐年間兩度擴建,1895年、1904年迭遭火災與震災,當地人民集資重建,于1911年竣工。朝天宮占地2000平方米,有正殿、毓麟宮、雙公廟、聚奎閣、陵虛殿、文昌廟、三公界祠等建筑,規模大而嚴整,稱冠全臺灣。廟中有30多尊媽祖分身像,居中的“天上圣母”兩旁有千里眼、順風耳二神,襄助媽祖眼觀四海,耳聽重洋。 媽祖信仰體現了兩岸同胞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據史籍記載,媽祖系北宋福建蒲田湄洲島林氏女,品行賢德,多行善事,死后百姓立廟奉祀,并獲得歷代統治者“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敕封,成為漁民們的海上保護神。福建移民在開發臺灣的過程中,不僅在船上攜帶媽祖像以保佑平安,而且把媽祖信仰以“分靈”、“分香”的方式從祖居地帶到臺灣,作為他們思鄉懷祖的精神寄托和祈福迎祥的心靈港灣。 每年3月23日媽祖誕辰之日,朝天宮成為全臺媽祖祭祀的中心。全島各地信徒前來祭拜者絡繹不絕,從元宵節正月十五起,直到三月底達到高潮。 《赤嵌樓》流通紀念幣 赤嵌樓位于臺灣省臺南市民族路,是臺灣最重要的古跡之一。南明永歷四年(公元1650年),荷蘭殖民者據臺時始建;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后于此改設承天府,筑造宮殿,引入民族風格;清朝重建,含文昌閣、海神廟、王子祠、逢壺書院等中國傳統結構建筑,始成為如今美貌。赤嵌樓周長約140米,高約11米,樓閣宏偉,棟梁堅固;曲折玲瓏。北側樓下,矗立著九座巨大石碑,為清代乾隆欽賜,上刻乾隆親撰碑文。赤嵌樓風光優美,“赤嵌夕照”為臺灣八大勝景之一。 赤嵌樓是收復臺灣的歷史見證。17世紀上半葉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后,陸續在島上修建進行殖民統治和鎮壓臺灣同胞的防御工事,其中在赤嵌地區也修筑了四方形的要塞,中國人稱之為“赤嵌樓”、“紅毛樓”。赤嵌樓用特別加工的磚砂砌成,非常堅固。1661年4月,鄭成功率師登陸臺灣,圍攻赤嵌樓。當時,臺灣人民主動提供后勤給養,幫助鄭軍作戰,終于迫使該城中的荷蘭殖民者于當年5月4日投降(赤嵌樓邊還有“鄭成功受降圖”雕像)。奪取赤嵌樓后,鄭成功在此設立指揮部,揮師于次年2月收復整個臺灣島,結束了荷蘭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 赤嵌樓歷三百余年滄桑仍巍然屹立,它不僅是鄭成功個人英雄史跡的寫照,更是兩岸同胞共御外侮、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象征。它凝聚的歷史含義和雄渾的美學意境,訴說著過去,更昭示著未來。 |
上一篇:紀念幣:可長期投資的高增值貨幣 |
下一篇:羊幣投資全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