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難以比擬黃金警惕農業股補跌風險 |
市場的“紅五月”沒有出現,滬深300指數下跌6.8%,但農業股卻火紅異常,農業指數上漲3.8%,相對收益高達10.6個百分點。從歷史上看,月度相對收益超過10個百分點是非常好的表現了。 過去5年的歷史表明,農業股很難有貫穿全年的大行情。如果以2%的月度超額收益為衡量標準,農業指數每年平均有5個月超越滬深300指數,表現最好的2008年有7個月。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有3個月超額收益高于2%,如果再考慮到“歲末行情效應”,到9月份之前的時間里農業股的超額收益預期已經非常有限了。 拿著“放大鏡”來看,我們發現農業指數在2010年的超額收益主要來自兩個階段的抗跌:第一階段是1月份,第二階段則是4月15日以來。而農業指數本身今年以來的絕對收益并不明顯,呈現震蕩特征。 我們認為,之所以會這樣,更多的是弱市之下,農業股所呈現的避險效應,某種程度上類似于海外投資者將黃金作為避險選擇。 我們認為,投資者之所以將農業股作為“避難所”,可能基于兩方面考慮:其一、農業行業從來沒有利空政策,相反還不時出臺支持農業的政策;其二、農業股受益于通脹,加之今年異常天氣較多,農產品(000061,股吧)漲價預期強化。 不過,就農產品價格而言,市場一直預期的“軟商品最后一波”遲遲未現,進入2010年以來農產品價格反而有所下跌。 我們認為,黃金的避險功能與其天然屬性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這些特性,無論是農產品還是農業股都不具備。反觀2008年我們可以發現,農業指數在頑強地保持了半年的超額收益后,在上證指數見底前的3個月時間里,出現了明顯的補跌。在2008年8月到10月的三個月時間里,行業指數被腰斬,弱于同期滬深300指數的走勢。 對很多農業股而言,最吸引投資者的并非是盈利,而是概念、政策等因素。我們認為,在市場調整的后半程乃至市場企穩之后,農業股補跌風險非常之大,尤其是在目前超額收益已如此之高的時候。國泰君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