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金脫困”背后的美國意愿 |
發布日期:09-09-23 09:05:3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李云崢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行董事會日前決定,今年將出售403.3噸黃金儲備,以解決該組織面臨的財力不足問題,計劃在5年內共出售2000噸黃金。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計算,IMF今年出售的黃金可獲得約130億美元,為避免對市場造成沖擊,黃金出售將以“負責任和透明的方式”進行,IMF目前約有3200噸黃金儲備,是世界第三大黃金擁有者。由于成員國借貸需求下降,以貸款利息為主要收入來源的IMF面臨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IMF估計明年該組織經費缺口將達4億美元。 筆者以為,IMF“賣金脫困”貌似一則平常的老生常談,但是其背后深藏的潛臺詞,實際透露出諸多關系未來一段國際金融領域重大風向的“密碼”。 IMF想要“賣金脫困”在近幾年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是一直未能成行的原因,在于美國的態度,因為目前IMF的治理結構和投票份額,決定了IMF很大程度上不過是一個在重大決策上完全受制于美國的國際機構。按照相關規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重大決策必須要獲得184個成員國至少85%的投票權才能通過,而目前美國一國所擁有的投票權就超過了15%,也就是說,在重大決策上,美國只要反對就任何決策都不可能通過,“一票否決”的特權決定了IMF重大決策的“美國意愿性”。 國際金融及投資市場幕后的最殘酷本質就是:誰擁有最多的籌碼,誰就有話語權,誰就是實際意義上的“莊家”。目前世界黃金市場的最核心主力就是美國,其“倉位”不僅在于美國擁有全球第一的黃金儲備,IMF的治理結構也決定了其擁有的世界第三大黃金儲備不過是美國的“分倉”而已。黃金價格歷來與美元走勢呈現出“反向連通器”現象,即黃金強則美元弱,黃金弱則美元強,所以美國對于黃金價格的重要影響力,也是美國國際貨幣地位和話語權的一個“帶刀打手”。 理論上看,強勢的美元才能夠維護美國的金融霸主地位并吸引國際投資者繼續持有和購買美國國債,而黃金價格處于高位才符合美國的“重倉”利益,但是兩者經常互為反向的性質決定了這是一個“復雜的利益均衡游戲”。對于美國的最根本利益而言,美元地位比黃金重要,所以黃金更多時候是在扮演美元政策豢養的“貼身護衛”角色。當下美國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背景之下,近期美元貶值和國際黃金價格持續走高,已經危及了美元的核心利益,美元的弱勢正在導致美國國債持有者的拋售意愿增強,或許這才是IMF“賣金脫困”論出現江湖而利空國際金價的因素之一。 可見,美國最終會讓IMF“賣金脫困”依舊停留在口頭還是最終付諸行動,不僅是一個觀察美國對于黃金和美元市場最真實態度的“政策窗口”,也將是一個判斷美國國內最真實經濟現狀及未來國際金融勢力格局演變的基礎性風向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