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白銀市場成投機天堂 |
隨著白銀價格的上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白銀。由于白銀價格相對黃金來講,比較“便宜”,交易門檻低,因此成了散戶投資者的“寵兒”,被大眾投資者稱為“窮人的黃金”。隨著上海黃金交易所開展白銀T+D業務以來,投資者除了投資實物白銀之外,還可通過銀行交易系統到上海黃金交易所進行白銀買賣。但最近隨著國際市場白銀的走高,國內T+D市場的白銀卻出現了高溢價的現象,最瘋狂的時候溢價竟然達到了0.5元多人民幣/克。若是一個強有效市場,就不會達到如此高的溢價。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如此高的溢價? 研究發現,從T+D市場開展以來,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白銀交收量就為零,而不像黃金那樣有交收量。這說明了白銀沒有像黃金那樣進行實物交割。正因為該機制不完整,所以導致了白銀高銀價。而很多投機客知道這種不完整的機制,才把白銀市場當作是投機的天堂。當白銀溢價每千克到達500多元人民幣的時候,上海黃金交易所果斷地在11月9日提高白銀合約的保證金比例至12%,另外把合約的延期補償費率由萬分之二調整到了萬分之二點五。可以說,上海黃金交易所也無法容忍投機客的炒作,加劇市場的風險。 倘若有實物交割的機制,或許溢價不會這么高。因為在溢價過高的時候,一些大型白銀商可以選擇在國際市場上買入實物白銀,然后運回國內,到T+D市場做空白銀,選擇實物交割,這樣就能夠在兩個市場進行無風險套利。這里面當然還有運輸成本以及關稅。通過計算發現,運輸成本與關稅大概在0.2元人民幣/克左右,即使這樣還有一定的盈利空間。因此,若交易機制健全的話,就會在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之間進行套利,從而使溢價變得越來越小,直到不存在套利的機會為止。 除了與機制有關之外,這與國人逢新必炒有很大的關系。證券市場出現后,就有很多坐莊的炒作股票,為了遏制這種炒作制定了中國證券市場特色的漲跌板制度。期貨市場出現后,發生了震驚全國的“3·18”國債事件,國家為此關閉了期貨市場很多年。基金出現后,竟然有人炒作基金,一只0.3元左右的基金,被炒高到了3元,完全脫離了基金本身的價值。投機者除了在資本市場炒作外,還炒作一些實物。比如,之前出現過炒作大蒜、辣椒、綠豆等。很顯然,國人一直保留著這種炒作的心態。 另外,還與市場間充斥著大量的熱錢有關。很多人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下海經商,成為千萬富翁的不計其數。因此,很多人有錢了開始不斷地尋求資金的增值與保值。因而出現了溫州的炒房團,浙江一帶的商人抱團去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