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改制國資賤賣調查 |
以現金2602.15萬元、1000.83萬元、714.88萬元、246.35萬元、245.63萬元和49.9萬元,按1.505:1的比例折為18.2%、7%、5%、1.72%、1.72%和0.35%。 而新華都實業、新華都工程、新華都百貨隸屬于陳發樹,金山貿易和廈門恒興受柯希平控制。 根據廈門華天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對紫金礦業發起設立時驗資報告,截至2000年8月31日,紫金礦業凈資產為14297.5萬元,發起人的出資按1.505:1同比例折合為股本總額9500萬股(每股面值1元)。 從中可見,紫金礦業改制設立時,其14297.5萬元的凈資產,扣除發起人按1.505:1的出資比例折合的部分即4797.5萬元,紫金礦業截至2000年8月底的實際凈資產只有9500萬元,竟低于經審計的截至1999年底凈資產數額。 但這僅是問題表象,潛藏的事實是,紫金礦業此時改制設立的入股標準,卻是以8個月前的資產凈額折價,在此期間,紫金礦業的營業額和利潤大幅增長。而通行的做法是,只要時間進入下半年,就應該至少以改制當年6月底的凈資產為依據。 根據當年廈門華天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的審計報告,1999年,紫金礦業實現凈利潤3255.28萬元,凈資產為10283.39萬元。 不過,這與政府部門的統計卻有較大出入,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匯編的《冶金工業志》表明,1999年末,紫金礦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9933萬元,凈值14771萬元,利稅5327萬元。而紫金礦業官方網站公布的數字是,1999年生產黃金3010千克,實現利潤5180萬元。 即使按照紫金礦業招股公布的統一數據,其2000年營業額為29610萬元,稅后純利達4830萬元,每股盈利0.73元,比照紫金礦業歷年上半年業績,其2000年上半年所占全年純利的比例應有50%。也就是說,當時紫金礦業的凈資產至少應增加2400萬元。 如按福建省《冶金工業志》的數字,加上2000年上半年的盈利,紫金礦業的實際凈資產,改制時被隱瞞約40%。 而所謂經審計凈資產,只是陳發樹、柯希平等人占大便宜的冰山一角。 無形資產黑洞 其實,大打折扣和嚴重縮水的不僅是改制時的凈資產,紫金礦業截至1999年10月31日的資產評估,其評估值和增值率更令人大跌眼鏡。 根據廈門聯盟資產評估事務所有限公司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書,彼時,紫金礦業所有者權益賬面值9583.61萬元,調整后賬面值9483.12萬元,評估值9776.28萬元,評估增值293.15萬元,增值率僅3.09%。 讓人費解的還在于,資產評估報告書中的長期投資,其增值率竟-42.2%,而增值最多的無形資產,增值率只有1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