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金條背后的民間投資困惑 |
發布日期:10-05-10 08:34:2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 |
樓市調控政策頻出,炒房客轉而囤金。有媒體報道,中國黃金旗艦店又現千萬元囤金大戶。據透露,這位投資者售出京郊一套房產,轉而用上千萬元買入40公斤金條,總價1040萬元。 他說“現在的樓市具有不穩定性,加上國家各項政策的頻頻發布,讓人心里覺得不安,這次轉投實物黃金主要是用作規避其他投資風險。” 4月以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樓市調控政策,在這些政策的影響下,一些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線城市,樓市成交量以及房價都出現下降趨勢。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中國房地產藍皮書》直言,房價上漲與調控措施不到位,調控手段不能切中要害有很大關系,并預測在房產新政“國十條”后,房價下調是必然趨勢。在房價下降預期的影響下,一些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紛紛撤出樓市,甚至大量購買金條,應是正常的規避風險的投資行為。 資本撤出樓市轉買金條,這看似正常的投資行為,其背后還隱藏著民間投資的困惑:不能投資樓市了,該去投資什么? 當前,民間資本投資渠道不暢,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存在。2008年中國的儲蓄率高達51.3%,較1992年上升了15個百分點。而數據顯示,當年美國的儲蓄率僅為12%。儲蓄率高有很多原因,如改革開放30年來民眾日益富裕,崇尚節儉、反對奢華的傳統,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等的需要等,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間資本投資渠道不暢。 當前,制約民間資本投資的因素很多。如民間資本投資受到歧視。在投資門檻上,很多高盈利或通過補貼后具有高盈利的行業被人為設置高門檻,民間資本很難進入。 特別是在一些資源類和公用事業類的行業,民間資本不僅難以進入,即使僥幸進入,最后由于種種原因還被迫退出。在鋼鐵、航空、煤炭、教育、醫療領域,民企被迫退出的案例屢見不鮮。如民間資本投資融資難。一直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是現實,而對大多中小企業來說,都是民間資本投資的。此外,民間資本投資缺少相應的法制保障。能夠激活民間投資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有一個值得信賴的、具有私有權利保障和保證契約執行的法律體系,而當前,這種法制保障體系明顯缺乏。 有經濟學家曾斷言:當經濟生活貼近個人資本這一最豐富的動力源(600405,股吧)泉時,困擾當前中國投資和消費的一些癥結也就迎刃而解了。當務之急,就是要積極理順民間投資渠道,讓更多的民間資本發揮效應。如加強對民間投資的產業引導,針對不同行業的不同特點,探索多樣化的項目組織和投融資形式,有計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