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礦業改制疑存利益輸送 前后儲量現巨大反差 |
礦段銅礦詳查報告”獲地礦部找礦一等獎;“福建省上杭紫金山地區金礦研究及遠景預測”與“紫金山銅金礦成礦模式研究”獲地礦部科技成果獎。陳由此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紫金礦業宣傳部提供的文本甚至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93年,陳景河放棄留在省城的機會轉到上杭縣任職,縣委書記怕委屈他,對他說:“你是我們引進的大人才,你就擔任經委副主任分管礦業吧。”陳景河心直口快地說:“我是沖著開發紫金山來的,分管不頂用,我要直接參與!”隨后,陳景河出任上杭縣礦產公司經理。 陳景河同樣不該健忘的一組數字是:其間的1984—1994年,國家投入6000多萬元,對紫金山金銅礦進行了詳細的地質勘查。 再次,紫金礦業H股招股書透露了玄機。紫金礦業H股招股書顯示,同處一個礦區的紫金山金礦和紫金山銅礦由紫金礦業100%持有,擁有礦山日期是1993年8月,礦區面積為2.88平方公里(采礦區),金屬儲量為金138371公斤,平均品位1.2克/噸,銅1465000噸,平均品位0.66%. 紫金礦業H股招股書亦表明,紫金山金礦于1993年開始大規模地下開采,采選規模為5萬噸/年處理黃金礦石,自1998年由地下硐采過渡為大規模的露采。 記者從其他渠道查證到的資料同樣證明,紫金礦業金礦儲量之多已為權威部門所認可。 福建省官方編纂的《冶金工業志》也記載,紫金礦業在國有獨資時期,紫金山金礦礦區的西北礦段上部已探明金儲量77.59噸,下部探明銅儲量108.68萬噸。 堪為佐證的還有,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在介紹紫金礦業199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資料中稱,該地區控制銅金屬量達219萬噸,經過補充勘查,金礦可利用資源量達254噸。 “其實,從紫金礦業的成長歷程就可以看出,紫金礦業之所從一家縣級小企業一躍成為集團公司,依靠的就是紫金山金礦迅速提高的規模效益。”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如是評價:“改制之前,紫金山金礦已經是全國采選規模最大的黃金礦山,但評估值卻不如其一年創造的利潤。” 蹊蹺的評審 由上可知,紫金山金礦儲量巨大是改制前就已經公認的事實。而紫金礦業在低品位金礦開采中的綜合利用技術,在2000年之前也已基本成型,并得到廣泛運用。但這些無形資產,是在改制后靠著歷次評審才突然璀璨起來。 1996年,紫金礦業利潤首次突破1000萬元大關。主要原因在于紫金山金礦一期工程全面完成,金礦處理能力增加了一倍,并且提純金純色全部達到99.9%以上,部分達到99.99%. 而紫金山金礦一期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