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醞釀第三次歷史大底 |
大量的持有白銀實物。如果不是認識到了白銀的投資和保值需求,為何誕生這類投資基金? 黃金和白銀的在投資領域的區別,我給二者的劃分是,黃金八分金融屬性二分商品屬性,白銀七分商品屬性三分金融屬性。如果按照這個思維來看待白銀市場,投資者就會清晰的找到影響其價格變化的規律和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 各國市場對銀的消耗主要是三方面,一個是科技含量較高的銀粉領域,一個是未鍛造銀(銀錠),一個是半制成銀。拿我國來說,2001年銀粉和半制成銀的總進口量還不足170噸,到了2010年,這一數據已增長至4570噸,翻了27倍。對于科技含量不是很高的銀錠市場,中國一直是出口為主,十年來平均凈出口達到3000噸。 中國的白銀行業還處在初級階段,就像中國的鋼鐵行業一樣,雖然產量是全球第一,但很多特殊用鋼都要靠進口來維系。白銀市場如醫療、環保等高科技領域需要用的銀依然依賴于進口市場,且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也就是說我們把非常便宜的銀錠出口之后,其他國家將銀錠加工成銀粉和特殊用的半制成銀以高價再賣給中國。 未來白銀市場的需求量變化重點依然取決于全球工業市場的復蘇,而非投資需求的波動。尤其是日本這類制造業大國,經濟增長預期低迷,日元貶值帶動的復蘇預期不夠明顯,對白銀市場來說也并不是什么好事。最近一段時間白銀價格的暴跌跟日元的貶值幾乎同步,而日元的貶值正在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日本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美國對白銀的消耗量從6000噸以及下降至5000噸左右,包括日本、德國、意大利等幾個占白銀最主要消費國的國家,消費量均處在下降過程當中。而中國的消費量從2000噸上升至目前的6000噸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印度則保持在每年3000噸以上的用量。整體來說,中國和印度等對白銀的需求在抵消美國、日本、德國等在需求方面的疲軟。問題的關鍵正在這里,白銀的定價權并不掌握在發展中國家手里,就在中國、印度等白銀需求增長較快的時候,白銀價格兩年來依然維持在30美元附近,且極不穩定,大起大落。 要知道白銀價格保持在這一價位對進口國并不利,因為中國和印度在總量方面是進口國,但在原料方面是出口國,也就是說我們以非常便宜的價格出口了銀錠,而以非常高的溢價進口了銀粉和其他相關產品。 很多投資者看到銀價波動的劇烈,就認為白銀的供需變化也非常不穩定。其實全球白銀的需求量除了2009年下跌至24000噸之外,十年來一直保持在27000噸這一水平。相對于其他金屬,全球白銀的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