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黃金市場的走勢越來越強勁,黃金價格也在2009年12月初沖破了1200美元,創下有史以來的新高。從筆者寫這篇文章到您閱讀到它的時間里,金價或許出現了暫時的回調,但是任何一次這樣的回落可能都只是黃金繼續上行的過程中的短期技術調整。
世界局勢自2007年年底以來就一直不太好,到2008年年底和2009年年初更是雪上加霜,先前有跡象顯示2009年年末會出現一些短期的經濟復蘇,但很多潛在的威脅仍在阻撓著復蘇的道路。在這種環境下,也怪不得投資者們會瘋狂涌入黃金這個避風港,把它當成一種投資,一種儲蓄形式,一種規避貨幣市場風險、通貨膨脹、股市下跌及低利率問題的有效手段。
投資者:長期持有黃金
首先,有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就是,自2007年年末至今,經濟形勢慘淡無比,投資者對黃金的需求十分強勁,而與此同時,人們對實物黃金的需求也達到了九年來的最高水平。
近十年來,不甚令人滿意的經濟環境使得部分投資者不得不重新回到黃金市場內,把它當成一種金融投資及儲蓄的形式。
如今投資者長期持有的黃金數量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從2000年到現在,投資者的實物黃金(金幣和金條)收藏量已經增加了3.2億盎司左右。
歷史上人們從來沒有購買過這么多的黃金并持有這么長的時間。換句話說,盡管過去這兩年間大量的投資者涌進黃金市場并推高了金價,但它其實應該被看成是始于2000年的那波黃金熱的一個延續,當時股市崩潰,緊接著又出現了經濟衰退和針對紐約及華盛頓的恐怖襲擊,因此自2001年開始,人們不斷灌輸應該把黃金增加到投資組合中的觀念,而投資者們正是這么做的。
各國央行也是黃金購買者
另外一個可能會使市場觀察家們大吃一驚的態勢則是,各國央行似乎從原本的大賣家轉變成了凈買家,這也成了近年逐漸顯現出來的一個趨勢。
從1988年至今,各大央行每年出售的黃金儲備大約為1380萬盎司。1988年正是《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談判開始的那一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其宗旨是在密切協調成員國經濟政策和實現歐洲內部統一市場的基礎上,形成共同的經濟政策。歐洲央行及其他一些持續在拋售黃金的央行(主要是上世紀60年代至今)都已經完成了計劃的拋售量,因而在過去這幾年里它們的銷售出現了明顯的放緩。
與此同時,對紙幣的信心的流失——不僅是對美元,而是所有主要的流通貨幣,對金融危機的憂慮,加上還沒有哪種貨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