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美元:國際金價“黃金周”再闖關 |
剛剛從國慶長假“蘇醒”過來的投資者可能會發現,“黃金周”期間的外盤商品市場已經發生了不可思議的分化。 因為美元的不斷走軟,通脹預期掛鉤較為緊密的貴金屬、化工產品、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在過去一周內持續走強,截至發稿,紐約期貨金、美盤原油、東京膠和倫敦銅在“黃金周”的漲幅分別達到4%、6.9%、4.6%和2.4%。同期內,美元指數卻從9月30日的78.7點持續潰退,截至發稿,美元指數繼續下跌并逼近77點關口,而紐約金價已逾1360美元/盎司。 “匯率戰”引發通脹預期? 有業內人士指出,國慶期間黃金等外盤商品受惠于美元的下跌還應“感謝”近期“全球匯率戰爭”的開啟。澳大利亞聯儲于10月5日宣布連續第五個月維持基準利率在4.5%不變,這與此前市場上流行的“澳央行將加息25個基點”的預測不符。澳聯儲一度在G20集團中采取積極加息的戰略,在去年10月至今年5月期間累計升息150個基點,因此該行維持利率不變的決議令多數市場人士感到意外。 同日,日本央行亦作出驚人決定,將指標利率目標調降至0~0.1%的區間,為近兩年來首次下調利率,而經過“閃電”調降利率,日本實質上再度降為零利率。 高賽爾黃金報告稱,隨著澳大利亞聯儲和日本央行利率政策的出臺,全球匯率“戰爭”已經成為了事實?梢灶A見的是,英美兩國央行也可能步日本后塵,即便不在利率上動手腳,也會加大購買資產的力度,或是直接啟動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新一輪的量化寬松已是“你方唱罷我登臺”之勢,加上歐盟近日也開始敦促人民幣升值,歐元勢必也將加入匯率戰爭之行列。 上述機構稱,“匯率戰”的結果不外乎加深各國貿易摩擦,此外便是引發更嚴重的通脹預期,對于普通的投資者來說,無論哪一個結果都是難以承受的打擊,因此貴金屬成為了資金的避難所。 金價泡沫? 與黃金等保值品種不同,因為對三季度多數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的擔憂,“黃金周”期間的國際農產品慘遭拋售。 過去一周,美盤11號原糖期貨以超過5%的跳水領跌農產品,美盤大豆、豆油、豆粕、玉米和棉花的跌幅也分別達到約3.4%、1.5%、3.8%、3.3%和1.4%,美元下行沒有挽留住農產品價格調整的腳步。以原糖為例,該商品價格在三季度的漲幅已接近50%,許多投資者可能擔憂糖價與基本面需求的過度背離而紛紛拋售原糖。 有了農產品的前車之鑒,黃金等商品的激烈上漲也值得繼續追多的投資者警覺。高賽爾黃金報告就顯示,目前的經濟形勢還并未達到需要將貴金屬價格推到如此高的程度,事實上因最新的服務業數據令人鼓舞,美國股市本周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