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交易所瘋推白銀交易 貴金屬圈地或引發風險 |
八。 也就是說,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已經至少有四家“交易所”上馬或即將上馬白銀交易。另據記者了解,重慶、成都等地也有組建貴金屬交易中心的計劃。 上海黃金交易所有白銀(T+D)交易,天津貴金屬交易所也有白銀交易,商業銀行也有用戶廣泛的“紙白銀”業務。許多貴金屬公司也有連通外盤的各種電子交易。可以說,在白銀期貨正式推出之前,全國各地的白銀交易已是遍地燎原。 未來或面臨“蕭條”沖擊 為什么白銀品種會這么火爆?業內人士表示,這與各地方的利益訴求有關。 “白銀的火爆成交情況大家都看見了,”高賽爾金銀首席分析師王瑞雷表示。上海黃金交易所今年4月在白銀上漲高峰期的(T+D)日均成交額為167.07億元,這給了很多地方以示范,如果白銀交易保持火爆,那么“日進斗金”不是夢。即便這些地方的“交易所”日成交額只是其中的一個零頭,哪怕有個10億元,那么按照它們千分之一左右的手續費,每天也會有100萬的手續費收入,“這在財政上是很大的動力。” 另外,由于通脹預期的存在,民間的流動性也存在無處可去的狀態。近年來各地涌現的“交易所熱”,也正是因為這類偏好風險的資金存在,才有土壤生根發芽。 王瑞雷表示,從金融創新上說,白銀品種的紛紛冒出,說明了社會理財需求的強烈,“多幾個市場也是很正常的,”王瑞雷說,但這樣一哄而上的現象,也存在重復建設的隱患。“其實有幾個相對成熟的交易所和銀行為主體,就可以滿足白銀交易了,不需要那么多地方都有交易品種。”但是專家擔憂,盲目建設的后遺癥很快就要體現出來了。 數據顯示,進入6月份之后,隨著國際白銀價格經歷了暴漲暴跌后回歸穩定,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白銀(T+D)成交額就開始下降。整個6月份的成交額只有4月份和5月份的一半不到,近日甚至有些交易日只有20億甚至更少,這相對于高峰期已經少了逾八成。而記者從各方面了解,行業情況確實跟數據反映出來的一致,不管是銀行的“紙白銀”,還是各交易商自身的交易,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投資者開戶數也比以前少了很多。“大漲大跌之后要有一個陣痛期,市場要消化一段時間,而從國內特點看,沒有上漲行情的話,市場成交就難以活躍,第三季度市場的成交額難以樂觀。”專家表示。 “未來幾個月市場蕭條的話,對這些新上馬的品種打擊會較大,”王瑞雷分析,一旦成交下滑,必然會導致各地比拼手續費,而目前尚未引起重視的交割問題、代理商問題也會浮現。“一旦出現問題,恐怕會影響金融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