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劫加速去杠桿 商品市場大海嘯來襲 |
![]() 證券時報記者 沈寧 資金價格暴漲、風險資產重挫,由中國金融市場“資金劫”引發的商品市場新一輪海嘯,驟然來襲。 昨日,國內金融市場出現劇烈波動,股市、債市大幅下跌,商品市場亦未能幸免,多數品種暴跌。截至昨日收盤,滬銅主力1310合約收報49720元/ 噸,較前日結算價下跌1050元/噸或2.07%;滬金主力1312合約收低6.94元/克至266.94元/克,跌幅高達2.53%。除銅、黃金在內的代表性商品,焦炭遠月跌停、焦煤接近跌停,市場看空氛圍濃重。 “周四商品暴跌的根本原因是國內資金面的惡化。”東證期貨宏觀分析師朱鳴元表示,近兩日國內資金成本呈現快速上升,周四更是極度飆升,市場對央行降準等釋放流動性的操作預期落空。商品市場上金融屬性強的品種因此遭遇拋售,前期部分抗跌的品種也呈現調整。 昨日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的資金價格再度瘋狂上漲。隔夜質押式回購利率盤中最高攀至30%,加權平均11.74%較上一日飆升387個基點,均創下最近10年來新高。由于需求井噴,昨日從隔夜至1年的各期限資金總成交規模8117.71億元,也創下歷史新高。此外,交易所市場的1天國債回購與銀行間市場同步上漲至最高24%,收報6.33%。高企的利率吸引大量資金從風險資產轉移至貨幣市場,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商品的重挫。 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在周三公布的利率決策聲明中稱,將繼續維持目標利率在接近零點的0%到0.25%不變,同時沒有對量化寬松(QE)規模進行調整。但伯南克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縮減QE規模。該消息再度引發市場對全球流動性趨緊的預期,隔夜外盤商品聞聲下跌。 國內資金面緊張已是不爭事實,多數業內人士預計,短期貨幣從緊格局不會改變,金融機構面臨去杠桿和信貸結構調整,而管理層也希望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入實體經濟。國內金融市場加速去杠杠,難免引發大宗商品在內的風險資產價格的新一輪下跌。 與此同時,周四新公布的匯豐6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初值為48.3,創下9個月來新低。分項來看,新訂單、新出口訂單、采購庫存、采購量、就業等都加速萎縮,產出分項則轉為萎縮,顯示內需及出口繼續惡化,或意味著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將繼續走低。 國金期貨首席經濟學家、副總經理江明德認為,商品市場三季度整體偏空。在他看來,主要源于兩方面原因:首先是中國經濟仍在下行過程中,終端需求不振、產能過剩,庫存居高不下,商品供需面疲軟;其次,金融市場面臨去杠桿,QE退出預期明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