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全國很多城市都上演了“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搶金大片,而大片的主角則被戲稱為“中國大媽”。數以萬計的“中國大媽”把金店圍得水泄不通,“視黃金為白菜”,不講價,進店開單付錢。
據有關統計,四月下旬以來,“中國大媽”搶購實物黃金高達300噸,約占全球黃金年產量的10%。或許正是由于“大媽們”力挺黃金,國際黃金價格4月上旬在經歷斷崖式跳水之后,近期“起死回生”,前期唱空的高盛也停止推薦做空黃金。對此,有網友感慨,“中國大媽完勝華爾街分析師”。
黃金大降價對“中國大媽”而言,就像“北京二環的房價從3萬降到了2萬,60寸的大電視1000元甩賣,老百姓怎么會不搶?百姓只在乎值與不值,哪管你期貨不期貨!”央視《華爾街》顧問陳思進對這股“搶金潮”如此解釋道。
事實上,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亞洲國家實物黃金需求占全球很大比重,但幾乎沒有定價權,所以“中國大媽完勝華爾街分析師”終歸是調侃而已。陳思進表示,別說“散兵游勇”似的散戶,就是歐美政府在和華爾街“爭斗”時都常處下風。此外,金飾店內的黃金量,本就和整個黃金市場不在一個數量級內,“中國大媽”買入的黃金量根本無法從根基上撼動整個金市。
然而,不顧未來價格繼續下跌的巨大風險,“中國大媽”還是義無反顧地購買并投資黃金,這種“怪現象”,折射出眾多國內投資者的些許無奈———國內投資渠道較為有限。
“20%的所得稅率”這把利劍促使房市瞬間進入“寒冬”,而且高企的房價也把資金量較少的投資者擋在門外;股市也幾乎成了散戶“九死一生”的大陷阱,近期來看,在經歷了去年底的大反彈后,2月中旬以來持續振蕩下行,大盤似乎還沒找到強有力反彈的理由;存到銀行(行情 專區),有時候還抵不上物價上漲;購買商業保險(行情 專區),收益率也不是很高,并且要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不過,中國老百姓擁有令其他國家國民羨慕的財富。數據顯示,中國儲蓄率從2000年的37.6%提高到2011年的51.8%,并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明顯高于發展水平相近的發展中國家,更高于發達國家。而從居民個人來看,截至2012年年底,居民個人儲蓄余額已高達41萬億元,在別國看來,這已是天文數字。
伴隨物價不斷上漲、全民財富管理時代的到來,“中國大媽”必須找到更多更好的渠道。資金較多的投資者或許有能力去海外投資,但更多的老百姓只能在國內尋找投資渠道。以這次“搶金潮”為例,有一擲20萬的大手筆,但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