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塔姆尼:黃金價才是衡量通脹的客觀指標 |
發布日期:10-01-26 08:51:1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理財18 作者: |
導讀:《福布斯》專欄作家約翰-塔姆尼(John Tamny)1月25日發表專欄文章,糾正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一直以來對通脹的錯誤看法,提出金價才是衡量通脹的客觀指標,并警告美國當前持續的通脹壓力對經濟發展的危害。以下為文章摘譯: 已故諾貝爾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ion Friedman)為說明通脹的真實意義,提出“通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初看起來,該定義并無新意--從一戰后的德國,到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再到現如今的津巴布韋,通脹一直都表現為貨幣價值的崩潰。然而實際上弗里德曼的定義確有不同之處。從其所代表的貨幣主義角度來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超過預設值就是通脹。弗里德曼認為貨幣數量本身就足以說明通脹,然而事實果真如此么?事實上,聯邦貨幣基數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增長相同而結果迥異:70年代美元走弱,其證據是黃金價格飛漲;而80年代黃金價格回落。值得注意的是,弗里德曼由于過多關注貨幣供應量目標,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曾發出通脹警告,然而事實卻是美元異常堅挺。 國會授權美聯儲控制美元通脹。但美聯儲對通脹的定義可能比貨幣主義者更糟。美聯儲主流觀點??包括主席伯南克在內,認為通脹代表著經濟增長過快。這簡直比貨幣主義者的定義還要另人疑惑。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由勞動力和產能短缺引起通脹。因為正如美國企業一樣,他們可以利用全球勞動力和產能。即使如美聯儲假設的那樣,美國經濟只能自給自足,美聯儲對通脹的定義依然不合格。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勞動力短缺問題都總是可以通過由短缺引起的工資提高,以及勞動力轉移,更重要的是通過技術創新減少人力需求等途徑來解決。高產能利用率作為一種市場信號僅僅表明需要更多的產能。由于機器人(300024,股吧)和其他生產領域的創新,產能已幾乎不再具有數據意義。 還有些理論家僅僅用消費者物價作為最真實、與市場聯系最緊密的通脹指標。這種觀點似乎很難反駁,因為貨幣價值的變化總會體現在物價上。但是,在美元走弱期間穩定的物價遠遠不能說明問題。首先,生產者可以間接抬高價格。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Skippy花生黃油。他們將容量減少9%而售價保持不變從而間接提高實際價格。其次,高價位通常會很快下降。純平彩電過去售價1萬美元,但現在已大幅下降。無論美元是否堅挺,最終競爭都會使高價回落。最后,那些由強烈需求引起的特定商品價格上揚也不是通脹標志。某種產品的需求增加通常會引起其他產品的需求減小,從而導致價格下降。總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