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投資專家圖(HENRY TO)在MarketWatch撰文指出,從黃金生產,以及歐洲、美國和印度市場的具體情況看來,金價已經接近見底,長期前景看好。
以下即圖的評論文章全文:
2013年1月,即金價每盎司在還在1650美元以上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看空黃金。從那之后,金價下跌了近30%。金價之所以在過去兩年當中表現不佳,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1. 在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得到了歐洲貨幣聯盟富國的救援之后,歐元區崩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黃金作為針對這種前景的對沖工具,在歐洲投資者眼中自然魅力大減。
2. 美元持續走強,最近更攀上近四年最高點,使得美國投資者對黃金也不再那么熱心了。
3. 印度每年的黃金消費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可是他們2013年8月宣布對黃金課以10%的進口稅。在當年第四季度當中,印度黃金需求較前一年同期急劇減少近40%,直到今年夏天也沒有走出頹勢。
目前,許多分析師還都依然看空金價。比如,高盛和瑞士信貸的2014年底黃金目標價格分別是每盎司1050美元和1000美元。一些人甚至預言說,金價明年將跌破每盎司1000美元大關。
可是,我們卻相信,盡管還有一些短期利空因素(比如美元強勢),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綜合看來,黃金已經是一種可靠的長期投資選項了,主要理由如下:
1. 當前價格之下,金礦生產將于2015年見頂。
在超過十年的時間當中,黃金礦業公司都在持續開采更低層級的礦床,擴張產量的同時,整個行業的生產成本也大幅提升了。在金價從2002年的300美元上漲到2011年的1900美元的進程當中,這種策略顯然在經濟上還是很合算的。可是,在今日金價已經不足1200美元的背景下,局面就反轉過來了。
我們對全球八十家主要金礦企業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半數以上的長期總成本,每盎司已經超過了1000美元。這就意味著,一旦金價下跌到1000 美元,半數的金礦都將賠錢。更為重要的是,黃金礦業公司2013年年初就開始削減成本了,現在已經沒有什么進一步削減的空間了,唯一的選擇就是減產,關閉那些貧礦。
一言以蔽之,如果金價進一步下跌,金礦新出產的黃金供應也將減少,這樣就會為金價提供一個底部。
2. 歐洲貨幣聯盟的生存能力依然成問題。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之前,歐洲散戶投資者(不計俄羅斯)幾乎沒有任何對黃金的對沖投資需求。從2008年年中開始,歐洲對黃金的投資需求開始穩步攀升,而原因就是聯盟和歐元的生存受到了挑戰。
到了2009年第二季度時,歐洲的這種黃金投資需求達到了頂部,占據全世界總需求的11%,年化相當于400噸,而在2011年底和2012年初,主權債務危機的高潮時期,還保持了年化350噸以上的水平。
從那之后,伴隨歐元區分崩離析的風險逐漸淡化,這一數字也持續下跌到了不足250噸。可是,在我們看來,歐洲人這口氣松得太早了。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外圍國家的日子現在也不輕松,債務達到歷史性的高水平,經濟長期疲軟,而且嬰兒潮世代的退休還將讓他們的社會福利系統愈發捉襟見肘。
歷史角度看來,一個經濟或者貨幣聯盟能夠持續存在下去,財富就必須能夠從富有地區向貧困地區轉移,而且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眼下,只有美國和英國能夠成功做到這一點。德國不肯為任何進一步的救援掏腰包,這就讓我們更加確信,聯盟和貨幣本身將在這個十年結束之前遭遇分裂。因此,歐洲對于黃金的投資需求將會增長,為金價帶來未來進一步的推動力。
3. 聯儲將繼續保持鴿派立場。
自金融危機以來,聯儲的表現都一直比市場預測得鴿派色彩更加明顯。無論是前主席伯南克還是先主席耶倫,都將當前的經濟環境與1930年代等量齊觀,他們宣稱,當初正是因為聯儲加息過于迅速,才扼殺了經濟復蘇的持續力。
聯儲其實已經表明了態度——如果一定要選一種錯誤來犯,他們寧可寬松過頭。今天,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已經達到4萬5000億美元之巨。還沒有任何跡象顯示聯儲打算讓其迅速縮水,而我們實際上認為其規模還及那個進一步膨脹,尤其是在下一輪不景氣時期到來時。
4. 印度的需求正在復蘇。
國際貨幣基金不久前將印度2015年經濟增長預期從6%調升到了6.4%,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近期則強調,印度已經是眼下增長動力提升的“唯一大經濟體”。
印度的經濟改革已經在加速,政府廢除了柴油機價格控制,并且制定了煤炭行業私有化的路線圖。印度對黃金的需求是和他們的經濟增長掛鉤的。今年第三季度,他們的需求較之去年同期增長39%,達到225噸,超過了中國。伴隨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我們相信,印度消費者對黃金,尤其是黃金首飾的需求還將繼續提升。
于是,回到了我們前面的那個結論——盡管有些短期阻力存在,但黃金無疑是堅實可靠的長期投資選擇。投資者應利用任何未來的金價盤整行情,將其當作對黃金進行長期投資的機會,購入實體黃金或者黃金ETF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