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營頭寸遭緊盯 商業銀行黃金期貨交易熱情驟降 |
發布日期:09-07-15 08:26:2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作者: |
“槍打出頭鳥”,這句諺語在期貨界顯得尤為精辟。記者從業內獲悉,因擔心自營頭寸暴露在外遭受媒體誤解,商業銀行參與黃金期貨交易的熱情已經開始下降,業界期待中的金融機構大舉入市局面短期內恐怕很難出現。 今年4月28日,上海期貨交易所批準工商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和民生銀行成為交易所黃金期貨的自營會員,此事立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事實上,一個多月后,興業銀行確實成為了首家“吃螃蟹”的商業銀行。自6月3日起,興業銀行自營席位開始出現在黃金期貨主力合約的多頭持倉排行榜上,并于6月11日一舉成為黃金期貨的第二大多頭。 公開資料顯示,在隨后的幾個交易日里,興業銀行賣出了一部分多頭合約。由于平倉價格低于建倉價格,有媒體據此認為興業銀行交易黃金期貨出師不利,賣出合約屬“割肉逃亡”,實際虧損高達千萬。 “這實在是不負責任的報道!”興業銀行一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興業銀行的操作是套利操作,完全沒有風險敞口。“銀行交易黃金的渠道非常多,在期貨市場建多單的同時,也在其他市場進行了反向操作,目的是為了獲取兩市之間過度偏離的價差。僅僅計算期貨部分的頭寸就斷言我們虧損千萬,是很不客觀的。” 盡管興業銀行認為自己很冤枉,但其“嗆水黃金期貨、割肉敗走”的報道仍被廣泛轉載,這不禁引起了其他銀行的擔憂。自興業銀行“清倉”黃金期貨多單后,上期所持倉排行榜至今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家銀行的身影。 實際上,早在4月28日當天的入會儀式上,就有部分與會人士提出過類似問題。工行、民生銀行代表曾先后提出,能不能不公布或延期公布銀行的自營頭寸數量。 “銀行的資金量比較大,稍一有動作就容易上榜。但我們又不像其他自營會員,他們既可以通過自營席位交易,又可以走期貨公司跑道,外界無法判斷其頭寸的實際數量,我們只有自營席位一條跑道。” 這一擔心果然成為現實。某期貨公司營業部經理告訴記者,在這一點上銀行確實相當吃虧。“只要稍做大一點,肯定就被盯住。銀行的一舉一動實在太引人注目了。” 交通銀行一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有關“興業銀行割肉”的報道對行內領導的觸動挺大。“都是上市公司,動輒出現炒期貨巨虧的報道,來自股東方面的壓力很大,實際上卻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既然多做多錯,那么不做總是不錯的。” 業內人士認為,期貨公司代理銀行交易黃金期貨應該能夠解決上述問題。“像紫金礦業、山東黃金都是擁有雙跑道的。”不過,由于期貨公司代理銀行交易并無先例可循,此事必須先得到銀監會的批準才有可能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