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牛市下的冷思考 |
在水貝,不少店鋪老板都無心應對蜂擁而至的來客,而是專注地看著眼前一方小小的屏幕。相比起傳統的黃金批發生意,炒金賺錢來得更快。 “批發黃金利潤太薄,價格太透明。不少老板都改行炒金,有的還做黃金期貨和保證金交易,一天的資金進出都是以億來計算,很多人都發了。”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 深圳市珠寶業龍頭企業綠翠珠寶總經理張國安,與黃金打了一輩子的交道。在這位資深的業內人士看來,黃金的身份在狂熱的市場中變得很陌生,而市場也越來越讓人迷茫。“一會是貨幣,一會是投資工具,還可以是政策工具,都快看不清了! 中國人喜歡炒,就跟4年前的A股大牛市中全民炒股一樣,黃金大牛市讓越來越多的投資人產生發財遐想。而在“牛市遐想”的驅動下,“炒金”舉動越來越頻繁,炒金花樣不斷翻新,而且越漲越炒,沒人認為自己會是最后一個接棒者。 稍有金融知識的人都知道,沒有哪個交易市場或交易模式能夠保證投資者賺錢,甚至不能保證大多數投資者賺錢,在金融市場里所有投資者的盈虧比例關系一般都遵循七賠兩平一賺的規律。黃金市場既然是金融投資市場之一,就逃不脫這個規律,想想四年前那輪A股大牛市,最終賺到錢的又有幾個呢? 當然,也有人會說,我買金條是為了保值抗通脹。不過,黃金保值只能是1973年以前的事,在金本位制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環境下,黃金作為貨幣發行的基礎,具有絕對的保值功能。不過,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黃金已失去了它的貨幣屬性,而僅僅是普通的貴金屬,既不能夠保值,也抵御不了通貨膨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