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黃金價格跌跌不休。但黃金的魅力并沒有因此而黯然失色。今年,中國將超越印度成為第一大黃金消費國。中國“大媽”一詞也因此成為英文單詞,這也顯示出中國民眾對于黃金的熱愛和癡迷。事實上,即使在全球范圍內,黃金仍然是一種充滿誘惑力的金屬。人類對這種金燦燦的金屬的迷戀最早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黃金工藝飾品已經有6000年歷史。
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對黃金的癡迷,人們的“黃金情結”甚至已經不再局限于黃金這種金屬,而是擴展到了所有金燦燦的東西,“土豪金”一詞橫空出世。
兩年前,為了研究人類對黃金的特殊情結,美國著名作家馬修·哈特開始探索黃金的世界。他到過撒哈拉沙漠中盛產黃金的國家,采訪過全球最著名的黃金巨頭,還差點進入神秘的倫敦黃金市場交易室。現在他將這些經歷著書出版,講述黃金背后的精彩故事。
黃金價格怎么定?
人們迷戀黃金并非本能
而是世代相傳的集體記憶
1972年,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出土了一個黃金面具。據考古學家推斷,這個純金面具可能屬于公元前5世紀在位的色雷斯王。有人將它與埃及的“圖坦卡蒙黃金面具”和來自希臘的“阿枷門農黃金面具”并稱為“世界三大面具”。然而馬修?哈特認為,這類工藝飾品雖然極其精美,但卻幾乎沒有什么實用性。這就引出了疑問-為什么當時的人們還要制作呢?
曾經有說法認為,人類對這種會放光的金屬有著一種天然的占有欲。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專門研究黃金歷史的經濟學家羅伊·加斯特拉姆認為,人類對黃金確實有著超越理智的迷戀,但這并非出自天生的本能,而是可能與某種集體記憶有關。通俗來說,人們愛黃金,是因為人類一直愛黃金。
伴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到來,黃金價格暴漲,3年中從每盎司800美元漲至最高點每盎司近1900美元。黃金的漲勢刺激了前所未有的全球黃金開采、勘探熱潮,規模甚至超過19世紀的淘金熱。即使自今年4月以來黃金價格出現暴跌,也無法消除各國對黃金的需求。但這樣的暴跌也確實引起了對黃金價格的質疑-黃金的價格為何會波動?有誰在背后人為操縱嗎?
倫敦黃金定價系統
由五大銀行(行情 專區)操作
每個工作日的上午10點30分,倫敦匯豐銀行貴金屬交易室的一名黃金交易員會拿起電話,撥打一條固定專線,與其他四家銀行的黃金交易員取得聯系。這5個人都是倫敦黃金定價系統的成員,也是負責為全球黃金設定價格的人。
“人們在很多地方都能買到黃金,”倫敦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