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金不靠譜 讓股市成為抗通脹的池子 |
這個五一小長假,新名詞“中國大媽”火了一把。面對本輪黃金的“清盤式”暴跌,華爾街大鱷張開血盆大嘴:拋、拋、拋。而中國的大媽們則難擋300元之內“金”燦燦的誘惑,蜂擁而至:買、買、買。據(jù)說,中國大媽抄底成功,機構不敢再做空,高盛也停止推薦做空黃金。 在筆者看來,中國大媽PK金融大鱷誰勝誰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大媽為什么出手搶黃金?有人說是文化的原因,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金銀作為家庭保值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國人之黃金情結有著悠久的歷史;有人認為紙幣長期存在著通貨膨脹貶值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持有黃金的意愿就會隨著全球貨幣體系的劇烈動蕩變得更加強烈,換句話說,是人們對紙幣產(chǎn)生恐懼;也有人認為是為了獲取價差,可是按照投資的邏輯,像現(xiàn)在市場上影響黃金的種種因素,比如日元套息,還有美國重建美元霸權因素,導致黃金的投資回報率遠不如其他的股票市場或者匯率市場。所以,當日元大幅貶值,日本家庭主婦反而紛紛變現(xiàn)金銀首飾,投入了東京股市的池子。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大媽里可能很多人并不真正懂得黃金應該怎么去投資。 有人算了筆賬:假如有一位中國大媽不幸在1980年以每盎司850美元的高點接手黃金,持有20年后,她會發(fā)現(xiàn)金價反而跌到了每盎司250美元,非但無法抗通脹,反而虧損了超過七成本金!就算她的耐心和壽命都足夠長,堅持持有黃金到2011年的歷史高點每盎司1920美元準確出手逃頂,雖然賬面上能獲得125%的回報,但如果算上這32年來的復合CPI,則依然無法跑贏通脹。 當然,筆者倒不覺得問題有多么嚴重,只是由于中國作為一個熱愛儲蓄的國家,民眾投資渠道太狹窄。僅從黃金、地產(chǎn)、股票三大類投資來看,目前金價、房價估值較高,股票估值整體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再從大類的資產(chǎn)配置來看是不相同的,真正能夠投資房地產(chǎn)的人群并不多,我們大部分人群僅有一套住房,或者是改善一套住房,根本不能稱為投資,真正進行房地產(chǎn)投資的僅是少數(shù)人;投資黃金市場的人也不多,中國大媽搶購的黃金數(shù)量,根本不能稱為投資需求,真正進行黃金投資的僅是少數(shù)人。只有股票投資,才是大眾化的投資工具。 基于這個原因,筆者建議政府應該重視股市這個“蓄水池”。搞好股市,搞活股市,秉持巴菲特長期價值投資理念,讓股市慢牛來化解通脹。從抗通脹的角度看,股票投資比房市投資、金市投資選擇的余地更大。因為在股票投資中,上市公司資源非常多,目前2500家,還會逐年增長。在股票投資中,消費類公司、績優(yō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