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日月觀音”8克金幣表現的主題形象是大足石刻南宋時期代表性的“日月觀音”造像,其位于大足北山第136號轉輪經藏窟,又被稱為六臂觀音。這尊觀音端坐于須彌座上,身生六臂,眉清目秀,神情安詳自在,俯視眾生。所露肌膚光滑富有彈性,衣紋飄逸流暢。幣面選取了“日月觀音”頭部造像為幣面主圖,并刊 “大足石刻·日月觀音”漢字及面額“100元”。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幾千年來,觀音菩薩分身無數,隨緣普度,也現出眾多的菩薩形象,比如:送子觀音、滴水觀音等。而日月觀音則是第一次出現在中國金銀幣的圖案上。
觀音造像歷史悠久,宋代由于經濟生活和百姓審美的發展,特別是南宋時期觀音造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民族化、生活化,將世俗生活的人物情感、舉止動作融于佛像,把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美好祈愿賦予其中,該金幣上的“日月觀音”就是南宋世俗化觀音造像的典型代表。
該金幣以簡樸的藝術風格,精練的設計元素塑造了充滿人性化的觀音形象,在高貴中顯出平凡,而在平凡中又流露著莊嚴,符合南宋時期世人心目中,觀世音菩薩人神合一的理想形象,在多層次噴砂與反噴砂效果和金幣底面光潔鏡面的結合對比下,日月觀音形象生動傳神,栩栩如生,是為佳幣。
欣賞該金幣,首先能感受到一股心悅達心的喜悅之情流露在觀音菩薩的眼梢嘴角之間,給人一種安靜優雅的親切感,充滿智慧和慈愛。刪繁就簡,金幣在表現方面集中在“日月觀音”造像的頭部形象上,所以他的面容五官表現的是否精準到位,就成了這枚金幣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幣面上,菩薩微向右呈俯視角度,面容修長圓潤如鵝蛋,古典氣韻濃郁。雙目微微低垂,眉形細長如柳,設計者有意拉長上眼線的長度,將觀音的嘴角微微上翹,同時虛化法令紋,強化嘴角的弧度,從而增強了佛像笑容的張力。嘴形小巧圓潤,唇口微開如蓮花,唇角卻微微內抿向上勾出一個月牙小角,向上微微揚起,仿佛一位美麗的少婦淺淺一笑,這使得原本端方典雅的觀音菩薩形象增加了幾分世俗世態的風韻,在高雅清新中又帶出一點嫵媚可親,變得更加容易被世人親近。眼尾略高于眼角,低垂的雙目中還畫上眼仁,透露出一種慈愛帶笑的母性光輝,人中較長,下顎處有意處理得更加豐潤盈厚,顯示出一種世俗的富貴之美。肌膚緊致而富有彈性,充滿了人世間煙火氣的朝氣與活力,額頭一點陽輪,頭上一尊華麗高貴、紋飾繁復的寶冠,真正顯示出這是一尊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菩薩神像,讓人親近的同時又讓人不由頂禮膜拜。幣面上的這尊日月觀音,不是單純的觀賞對象,它的藝術之美是和佛像之美、佛姿之美、佛義之美,乃至人世間的觀音信徒們虔誠信仰情感緊密聯系于一體的。
北山第136號轉輪經藏窟的“日月觀音”造像,從觀音的眉眼外形刻畫上來說,已經相當地世俗化、大眾化。金幣在設計雕刻中的表現手法也很符合這個走向,非常寫實,尤其注意精確地刻畫和表達其面部五官位置,形體線條走向,力求準確到位地表現出來。在寫實之外,對于觀音造像“人神合一”的情態塑造也很到位,神情高貴,帶有俯視人間的慈悲,眉目帶笑,又帶有世俗煙火的風韻,實在難得。
《法華經》云:“眾生受諸苦惱,若有眾生受人惱害逼迫,或驟遇災難險厄,若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圣號,菩薩即聞聲救苦,令其轉危為安,遇難呈祥。”靜觀金幣,默念佛號,祈愿日月關照,菩薩普度,萬事呈祥。(供稿:西藏銀橋股份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