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窟藝術(麥積山)5盎司金幣賞析 |
麥積山,又稱麥積崖,位于甘肅天水市東南45公里的小隴山林海之中。因“狀如麥積之垛”故名麥積山。周圍群峰環抱,林木蔥郁,自古為“秦地林泉”之冠,遂有“麥積煙雨”成天水八景之首。 麥積山石窟始鑿于十六國后秦時期,距今有1600年的歷史,至今保留有洞窟194個,大小造像7200余身,壁畫1000余平方米。由于她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獨特價值和作用,成為我國早期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被中外學者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并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麥積山石窟5oz金幣”正面圖案選自具有鮮明特征的麥積山全景。浮雕由沈陽造幣有限公司青年工藝美術師韓曉生設計制作,鮮明的表現了麥積山外景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強調了砂礫巖的質感和樹木的蔥郁,以簡潔樸素的藝術語言將三身摩崖造像、繁密的洞窟、縱橫的棧道表現得清晰有致,同時畫面中聳入云端的山峰使麥積山顯得更加蔚為壯觀與雄奇。圖案采用傳統的噴砂、拋光工藝制作,簡潔莊重。 “麥積山石窟5oz金幣”背面圖案選自麥積山第44窟主佛造像。浮雕由沈陽造幣有限公司青年工藝美術師王云野設計制作,其整身塑泥,神情生動,雕工細膩。佛像作旋渦紋高肉髻,面型修長,彎眉連鼻,鳳眼下視,嘴含微笑,五官端正秀麗,融高貴和善于一體,完整的體現了古代藝術家簡繁對比的巧妙手法,強調突出了佛的面部表情,使此身佛像精美異常,成功的再現了西魏泥塑藝術的杰出代表作品,制作工藝上采用噴砂、噴珠與鏡面結合的特殊處理方法,較好地體現了古代藝術杰作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品位。 兩位浮雕設計制作者深入了解了作品時代藝術風格和審美取向,如北魏、西魏造像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特點,北周造像的珠圓玉潤、博大安詳的審美追求。較好地把握了佛教造像藝術是天國與人間、理念與本能、信仰與思辨的完美結合。背面圖案將佛與飛天進行了適當的藝術處理,更加說明了麥積山雕塑藝術的完美。充分的體現了泥塑刻畫入微、情趣橫生的特點,造像與原作相比惟妙惟肖,真實地再現了麥積山石窟的藝術風格。而且該套紀念幣的工藝表現也從整體出發,不在細節徘徊,根據不同的幣面效果,采取不同的噴砂工藝,使紀念幣的設計、浮雕和工藝更加完美地結合起來。 (貴州泉友金幣投資有限公司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