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護眾生利樂,千眼觀世間疾苦。重慶大足石刻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是古代勞動人民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的體現。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它經歷了四個多世紀,以極高的藝術品質、豐富多變的題材而聞名遐邇,被譽為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石窟藝術陳列館。大足石刻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佛教造像最為著名,可謂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范。而寶頂山第8龕“千手觀音”造像集雕刻、彩繪、貼金于一體,是四川、重慶石窟藝術同類題材中的登峰造極的作品,也是大足石刻最具代表性典型性造像之一。
觀世音慈悲為體,誓言普度眾生,方愿成佛,然而眾生蕓蕓,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需求和愿望不盡相同。觀音頗有力不勝任之感。因此,為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于是觀音分身成四十二個大慈大悲菩薩,常顯化各種身分,意在利益安樂更多訴求。唐代以后觀音有了楊枝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觀音等三十三應化身之說,千手觀音便是其中之一種。中國人民銀行于2016年7月發行世界遺產——大足石刻金銀紀念幣一套。其中150克金幣背面主圖即取自該“千手觀音”造像。原實物造像在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像龕高7.7米,寬12.5米。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被譽為人間一絕!
“千手千眼”觀音造像并非真塑有一千只手臂和一千只眼,而是采取變通、意會之法。一般說來,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稱“千手觀音”。常見的千手觀音多數是造三十二只手或四十八只手,以示觀音的三十二變相和四十八大愿,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來表現,以達到“千”的涵義。在千手觀音的每一只手中還有一只眼,千手,表示法力無邊,千眼則代表智慧無窮,千手千眼喻示能夠普觀世界,明察秋毫,從而拯救眾生于危難之中!她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意寓是救眾生一切苦難的全能菩薩,大足寶頂山第8龕“千手觀音”造像確實擁有830只手、眼,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不愧為“天下奇觀”。
手施百般利樂,眼觀百疾苦痛。由幣圖可見觀音主尊造型端坐蓮花臺,冠上飾八尊精工細作的小佛,前額豎開一天眼,顯現神通廣大的非凡之姿。臉頰豐腴,眼眸閉合,嘴唇緊抿,神情少了溫和感,妙相莊嚴,好似正進入禪定忘我的境界,默誦經倫,普渡生靈。胸前六雙手或合十,或結印,或撫膝頭……交錯重疊,手、臂圓潤纖巧盡顯現代工藝之精細。胸前瓔珞懸垂,身著紗衣、飾帶飄飄,姿容凝重,體態偉岸;除了菩薩身前的手外,左右其他手則各持刀、槍、鏡、鈴、輪、弓、杵、盾和凈瓶等各種神通法器。這些手千姿百態,無一雷同,手握法物各異。寓意無邊法力度眾生,千般法器警頑冥。用形象化的夸張手法,顯示觀音慈悲的無比廣大。
千手觀音手中所執的各種法器,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南宋人民的生活用具、勞動工具以及戰爭武器,反映了中國在那個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也證明了在此期間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的狀況,以此印證了宋代造像的獨特發展之處,在歷史文物考古上有著重要作用。造像中世俗化元素的展現,減低了造像的宗教氣氛,更多地表達出了親切的人性審美雅趣。
從幣圖整體來看,千手觀音的千只手如扇面多層排列,上下重疊,反側相承,縱深錯落的構圖布局,繁而不亂,多而有序,狀如孔雀開屏,金碧輝煌,十分壯觀,使視角顯現出縱橫繁復的華麗之景象。設計者采用浮雕鏡面噴砂等現代工藝,將千手觀音精雕細刻得惟妙惟肖,再現了“世界石刻藝術之瑰寶”的驚世之美,光彩耀目、令人驚嘆!(供稿:西藏銀橋股份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