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始建于北宋開寶九年,歷經宋、元、明、清時勢變遷,弦歌不絕,世稱“千年學府”。這所譽滿海內外的著名學府,曾教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勇于承擔,敢于創新的志士豪杰。岳麓書院的發展歷程,深刻反映了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遷,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為弘揚傳統歷史文化,紀念這座千年書院,中國人民銀行于2006年4月18日發行了千年學府——岳麓書院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2枚,其中金幣1枚,銀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該套紀念幣包含一枚1/2盎司金質紀念幣,其正面圖案為岳麓書院大門,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岳麓書院講堂,并刊“岳麓書院·講堂”中文字樣及面額。從鑄幣工藝來看,其雕刻藝術可謂精妙絕倫,首屈一指。
該紀念幣正面為岳麓書院的大門,雖談不上氣勢宏偉,但也別出心裁,匠心獨運。大門上方掛有宋真宗親筆題書“岳麓書院”四個大字的牌匾,字跡遒勁有力,神韻超逸。大門兩旁為一幅對聯,右邊上聯為“惟楚有材”,左側下聯為“于斯為盛”,意境深遠,氣勢豪邁。千年學府人才輩出,讓三湘學子們引以為豪。湖湘人卓勵奮斗和敢為天下先的氣質,構成了湖湘文化的“淳樸重義”、“勇敢尚武”、“自強不息”的品格。兩側亭亭玉立的兩棵松樹,又使畫面看起來生機勃勃,為書院增添了清幽的氛圍。
幣面的背面是書院講堂,講堂是老師講學、授課的場所。在黃金本色的映襯下,雕欄玉砌,富麗堂皇。映入眼簾的是高懸的兩塊木匾,分別寫有“學達性天”、“道南正脈”八個大字。牌匾“學達性天”是康熙皇帝為表彰書院對傳承理學、培養人才的貢獻而御賜的。而通過教育,做學問,達到性與天齊,性與天的統一,這也是中國教育千年不變的目標。牌匾“道南正脈”則是乾隆九年,朝廷為表彰岳麓書院傳播理學的功績而頒賜的,意為岳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后的正統。可見,岳麓書院已被視為湖湘文化的象征,成為長沙的文化圣殿。
講堂內立有許多根金柱,每根金柱上面都精心雕刻著對聯。比如:“一水長流池不涸,兩賢互磋道終同”;“岳麓學府傳千載,書院育材有良規”。這些對聯一方面表達了學子們做學問的虔誠之心,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學堂對學子們制定的“整、齊、嚴、肅”的學規,用于規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岳麓書院的學規,最早源于朱熹的《書院教條》,到清代乾隆年間,這些規定被刻在碑上嵌于書院講堂右壁。
在講堂的中央,是一個長方形的講壇,那是老師講課的地方。后面留有兩把椅子,據說是為紀念張、熹兩位大家而設的。明代岳麓學術以朱張之學為宗。朱張講學時,群英薈萃,應者云集,以致“馬飲則池水立涸,輿止則冠冕塞途”,并有了馳名天下的“朱張會講”,推動了閩學與湖湘學的交流,使岳麓書院的影響力也更深更廣。
岳麓書院歷經數代,一直是儒家教育的圣地和文化學術的中心。以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愛國精神和寬廣的胸懷,不斷吸納著一批批的杰出人士,如以陶澍、魏源、賀長齡為代表的經世改革派,以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為代表的洋務運動的首領,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變法集團,以黃興、蔡鍔、陳天華等人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集團,以及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何叔衡、李達等早期共產主義者。他們都深受岳麓書院文化教育的影響。
岳麓書院歷史悠久,它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亞大學早近100年,比英國牛津大學更要早近200年。在它的影響下,中國涌現出了一代代的知識群體,為社會歷史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而這枚1/2盎司金幣,更是將書院的文化特色展現得近乎完美,設計師將有代表性的各元素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讓后人感受到岳麓書院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具有極大的收藏價值。(供稿:廣州永正紀念幣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