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紋飾圖案是中華傳統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深邃厚重的文化內涵,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畫必有意的審美情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欣賞2016年賀歲銀幣的畫面設計,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它的紋飾圖案,看各類原本以裝飾為主的紋樣圖案,如何擔當主角展示“賀歲”這個紀念主題,也看各色靚麗的紋飾圖案如何以其自身獨特的形式美感,使2016年賀歲銀幣獲得更具有民族美學性的藝術體量。
2016年賀歲紀念銀幣背面圖案
2016年賀歲銀幣的紋飾圖案樣式豐富,形式多樣,但總體上可以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是以華貴富麗的牡丹紋為主的植物紋飾。在人類生命還沒有出現在地球上之前,植物作為最古老的生命形態就已經繁衍生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追求“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中國古典哲學觀念影響之下,形態各異的植物紋飾也成為中國傳統藝術中應用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裝飾紋樣。各種花卉草木都被賦予了多姿多彩的吉祥瑞和寓意,它們或以環曲狀或以纏枝狀或以對花狀,出現在各種民族傳統藝術門類中,不僅展現了大自然生機勃發的生命之美,更包含了中國人對生活的美好期望。
在中國,牡丹是富貴雍容的代名詞,在2016年賀歲紀念銀幣之上,貴為國花的牡丹雖然仍只是作為背景的裝飾,但表現的是一對全盛形態開放的折枝牡丹紋,設計者沒有選擇更為常見的纏枝牡丹紋或曲枝牡丹紋,個人認為很有其用心之意:相比其他形態的紋飾,折枝牡丹紋更接近于牡丹的自然生長形態,它不是純想象的藝術產物,而是紋飾形態與自然形態的結合,是通過對牡丹自然形態的概括整理后產生的更具有藝術情趣的紋飾圖案。設計細節之處,也體現了獨具用心。首先,設計者選擇了如鏡象反射一般,一對左右完全對稱的折枝牡丹紋,她們的形態完全等體等量,絲毫不差,展現了穩定統一、中正井然的視覺感受。但是在具體塑造上,這對儀態萬方的折枝牡丹,幾簇流片葉纏繞之上,牡丹冠如玉盤蕊似金屑,復瓣花瓣層疊舒展,花形瑰麗端莊,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中推崇飽滿崇大的觀念,而且構圖豪邁舒展,刻畫生動自然,如有微風輕拂而過,仿佛這對折枝牡丹就能隨風搖曳生姿,盈室幽香起來;其次,牡丹紋的刻畫上,又有別于傳統裝飾牡丹紋樣的表現手法,而采用了兼工帶寫的白描線繪手法來勾勒牡丹紋的輪廓、花瓣、莖葉等細部。白描線條雖然纖細,但筆力強勁有力,既有工筆細膩的寫實特點,又不乏簡筆線描的瀟灑浪漫,用極具節奏感和韻律感的線描來表現華麗典雅,形態飽滿的牡丹紋,既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感受,也在中國傳統紋飾藝術的基礎上進行了創造性演繹,它不僅賦予我們風韻古樸的美的感受,而且經過現代審美眼光加工后的牡丹紋,不僅保留了高貴典雅的美學性,更多了一層樸實生動的自然情調。天人合一,萬物有靈,中國人每度歡慶新年,祝賀新春之際的所有賀歲活動,都存在這些理念的深刻烙印。2016年賀歲紀念銀幣的畫面之上,牡丹紋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畫面美觀的考慮,而是作為植物這種最古老生命存在的代表,她的妖嬈綻放代表著中國人崇尚萬物有靈,呼喚天人合一的偉大理想。
第二類是以精致活潑的云蝠紋為主的動物紋飾圖案。自然崇拜現象在世界很多文明中都存在,但把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動物,演化為承載文化和藝術信息的圖騰化符號,并賦予這些符號以祥瑞美好的寓意,這是中華文明的首創和獨創。在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中,蝙蝠紋是應用最廣泛,也是式樣最奇特的動物紋。它最奇特之處恰恰在于,它的自然形態和藝術形態是如此地截然不同。蝙蝠不是鳥,也不是鼠,而是一種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屬動物學中的翼手目。在自然世界里,它的形象怪異,喜陰喜暗,幾乎是黑暗陰森的代表。但是中國人發揮了我們強大的移情想象力,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蝙蝠的藝術形態卻優美可愛,常常作為一種瑞獸出現,就因為“蝠”通“福”,蝙蝠的飛翔狀態,代表著“進福”“臨福”的美好寓意,當人們看到它使用它時,往往代表著我們希望幸福降臨我們的生活,就像蝙蝠從天而降那樣。2016年賀歲紀念銀幣中,動物裝飾紋的代表就是祥云和蝙蝠相結合的云蝠紋。設計者還采用與牡丹紋相同的布局手法,左右完全對稱的一對云蝠紋攀附在幣面左右兩側上部,云蝠紋整體呈三角形,蝠身居上蝠翅位下,蝠嘴、蝠耳、蝠翅等身體部位均是以流動的回轉云紋作為基本構成要素,一對兩兩相對的如意卷祥云狀的蝠翅占據了身形的三分之二,使這對云蝠紋的裝飾特征顯得優美活潑。銀幣上的云蝠紋變形較大,形象夸張,它們兩兩相對,形狀相同方向相對,有抑揚頓挫的中正和諧效果及獨特的稚趣。蝙蝠是現實生活中一種很難讓人親近,也很難接觸到的動物。而設計者運用接近現代卡通化的造型方法,結合傳統裝飾的祥云紋和蝙蝠紋裝飾手法,塑造了讓人見之則喜的可愛祥云蝙蝠。2016年賀歲紀念銀幣中所表現的這種紋飾,不僅有很強的畫面裝飾效果,也表現了中國傳統的社會思想、宗教意識及美學觀念。2016年,祥云翻卷,蝠到福來,這一對云蝠紋與畫面下方的折枝牡丹紋,共同繪成了中國人美好祥和的生活愿景。(供稿:廣東粵寶黃金投資有限公司 作者:甄永紅)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