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茅宅得供養,驅邪除魔鬼神愁——草根的力量 |
京劇臉譜(第3組)5盎司彩銀幣“鐘馗”賞析
中國京劇臉譜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是京劇臉譜系列的收官之作。該組紀念幣總共五枚,其中1/4盎司彩色圓形金質紀念幣、2枚1盎司彩色圓形銀質紀念幣延續了之前兩組的發行規格及發行量,此舉在當下無疑是一個非常理性的舉措。而新增加的兩種規格5盎司金幣、5盎司銀幣的最大發行量分別為2000枚和1萬枚,相比之前入市的相同規格發行量要少許多。該組金銀紀念幣自2012年6月29日發行至今,已經在市場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在中國京劇臉譜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中“鐘馗”臉譜彩色圓形精制銀幣以純銀5盎司的姿態面世,雖然在一組的1盎司銀幣中,“鐘馗”這一民間喜聞樂見,老百姓推崇備至的角色已然粉墨登場,但在這次所發行的第三組中,設計者又在新發行的5盎司銀幣這一規格上以精湛細膩的表現手法再現了鐘馗正義凜然的威武形象和驅惡揚善的無畏精神。該幣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及海水江牙、祥云紋樣,并刊國名、年號,整體設計的雄渾氣勢展現出我泱泱大國四海升平、紫氣東來的祥和之景;背面圖案為浩然正氣、不懼邪祟的“鐘馗”京劇臉譜造型,襯以中國傳統吉祥的幾何回紋紋飾為背景,象征著生生不息、深遠綿長之意,并刊“鐘馗”中文字樣及面額。整體臉譜造型為正面視角,花元寶臉,主色黑、紅,配色藍、白,是京劇中凈行武花臉應工的角色造型,京劇行內戲偐有:“紅忠白奸黑直爽,黃色勇猛金神仙”的說法,鐘馗臉譜基于主色彩的夸張運用之上并配合使用界色、副色、襯色之于人物五官的烘托、勾畫,使得一位目光如炬、寬鼻闊口、勇猛彪悍、猙獰威嚴的妖魔煞星躍然幣上。特別是他那飛蓬的須發,凜凜然飄散開去,大有威震邪惡、氣吞萬夫的神力,額頭眉間翩翩然振翅而來的藍色蝙蝠,看起來頗為喜氣,表現出其造福于民,除魔引福之意。幣面采用局部彩色及本色浮雕的工藝手法,無邊環開放式設計理念,完美地呈現了鐘馗的形象特點及人物個性,神情形貌、生動畢現。強化出中國國粹中的國粹——京劇臉譜的藝術張力,使每位欣賞者都嘆為觀止、震撼之力直指人心。 當代劇作家、戲曲理論家翁偶虹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戲曲臉譜,胚胎于上古的圖騰,流傳于春秋的儺祭,發展為宋元的涂面,形成為明、清兩代的臉譜。”京劇臉譜,不只是面孔符號,更是戲劇人物善、惡、美、丑、忠、奸等多種形象的象征,是最直觀的塑造人物的方式,也是人物形象定位的基礎。說到人物形象,我們就不得不提及這枚紀念幣上的主角“鐘馗”了。在同一系列的紀念幣中兩次出現的形象為數不多,而鐘馗在中國貴金屬紀念幣上,至今出現已達三次之多。這足以說明其形象的深入人心和影響力之大。 鐘馗,民間傳說系唐初終南山人,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奇丑;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風流人物;平素為人剛直,不懼邪祟。在唐玄宗登基那年,他赴長安應試,被主考官譽稱“奇才”,取為貢士之首。可是殿試時,遭奸人作祟,從而使其狀元落選。鐘馗一怒之下,頭撞殿柱而死,震驚朝野。于是德宗下昭封鐘馗為“驅魔大神”。盡管傳說無從考證,而民間野史記載的各路鬼神傳記及戲曲雜談中,身為一名出身“草根”的偏神,鐘馗在民間的地位甚至于超越了眾多正神,而其所代表的文化形式也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美術、雕塑、舞蹈、戲曲在內的各項古典藝術門類。 人們喜愛鐘馗,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打鬼驅魔,除邪鎮宅,保護民眾,賜福納祥。人們喜歡他無所畏懼、嫉惡如仇,一身正氣,所以,盡管他丑,盡管他非身份顯赫,人們卻從來沒有厭棄他。在中國臺灣收藏的竹禪畫鐘馗一軸上題詩曰“人間茅宅得供養,驅邪除魔鬼神愁。”足以見得鐘馗出現在尋常百姓家中,旨在驅邪引福、以隨民俗。 京劇劇目中常見的兩段故事取材于民間傳說:“鐘馗打鬼”代表著正義的力量,“鐘馗嫁妹”又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忠、信、義的儒學思想。可以說鐘馗代表了一種草根的精神,他來源于土生土長的中國民間習俗,他成長于人們的市井生活及文藝活動中,他不同于主流文化中代表一切正義的“關公”,但卻深為百姓們津津樂道,直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蘊含著濃厚的倫理至上的色彩、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大丑大美、大善大惡、以偏求正的古典哲學辯證法。鐘馗的傳奇故事流傳至東南亞各國及日本的民間信仰中,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本次發行的中國京劇臉譜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中“鐘馗”臉譜彩色圓形精制5盎司銀幣,是繼上世紀發行的京劇藝術系列金銀幣之后,當今彩色金銀幣家族中的又一朵奇葩。彩色紀念金銀幣是中國金銀幣藝術中的最大創新,是承載著華夏民族藝術語匯的智慧結晶。捧起這枚精美的銀幣,我們看到的色彩與工藝也許只是一種表現手法,而金銀也只是一方載體,雖然它們不會唱念做打,也無法展示出身段意境,然而在這小小的靜止空間里,有多少欲說還休、恍如隔世的故事在上演,那高高的看臺之上,行云流水之間,你方唱罷我登場,時光隨著這一板一眼的鏘鏘鑼鼓漸漸地遠逝,我們仿佛再想不起那或鏗鏘或婉轉的唱腔,或瞠目或顧盼的眼眸,留下的就是這濃墨重彩的印象,讓我們長久地注視,用如此的珍貴傳承著祖祖輩輩留下的文明。 供稿:內蒙古金幣 史紅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