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千年學府-岳麓書院”金銀紀念幣,該套幣包括1/2盎司金幣與1盎司銀幣各1枚。
金銀幣的正面圖案均為岳麓書院大門,并刊國名、年號。這個幣面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當我們緩步走近岳麓書院,豁然映入眼簾的是宋真宗親筆題書“岳麓書院”蒼勁雄渾四個大字。書院大門兩旁的對聯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綠林繞墻,書香四溢。
千年學府——岳麓書院紀念金幣
這一面的整體浮雕風格迎合了現代人對于千年書院形象上的追求與憧憬,簡單端重的風格中蘊透著古韻,展現出中正大氣、包容沖和的建筑氛圍。雖然設計者是以岳麓書院的正面實景為設計底稿,但是在二度創作中,還是進行了一些合理的細節改動。這是我們在欣賞這枚幣面時的觀察重點:譬如在刻畫岳麓書院的大門時,特別注意大門朝向偏斜5度,這是這座建筑作為湖湘地區建筑的一個很有趣的特征,設計者將它很好地保留了下來;此外,大門的兩側有兩個漢白玉的坤石,上面的裝飾圖案反映了北宋年間興盛的民俗文化,在設計者的二度創作中也特別雕飾強調了,甚至雕刻得更為細致優美。在這個畫面的創作過程中,寫實方面充分尊重這座建筑本身的比例結構和造型特點,而寫意則強調神意氣韻的營造,木原是靜態,金屬原是沒有生命的,但經過有意識的雕琢后,就能讓沒有生命的東西變得通透鮮活,充滿了靈氣,濃縮于方寸之間,讓觀賞者在品鑒幣的正面圖案時,感受到這座千年書院深邃的審美格調和意境。
金幣的背面圖案則是桃李美名揚天下的岳麓書院講堂,并刊“岳麓書院•講堂”中文字樣及面額。據史料載,學講是岳麓書院一種獨具特色的講學活動,它往往是由不同學派或持不同學術觀點的人在岳麓書院內展開討論,辨析異同,教學互長,而學講就往往設于“講堂”。金幣畫面中的講堂恢弘達觀,中央懸掛兩塊鎏金木匾,第一塊是“學達性天”匾,第二塊是“道南正脈”匾。講堂的正中則為一長方形講壇,講壇上擺有兩把紅木雕花座椅,這是當年兩位理學大師朱張會講的用物。這一面的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承載著千年人文歷史的滄桑厚重,也寓意著湘湖文化仍保持著無窮活力。這個幣面在設計和雕刻構思的巧妙之處在于,它能在規定有限的空間內表現豐富且具有延伸感的文化意象。在浮雕創作中,為表現出講堂建筑的立體感,梁柱的前后左右四面都立體地雕刻出具體形象,因此不能在一開始就能窺其全貌,要隨著欣賞者角度的變化,層層深入,含蓄地表露出講堂的魅力,形成豐富多樣的空間層次,給人以余韻綿長、寧靜致遠的感受。
穿過講堂后,一座三層樓閣建筑躍然于眼前。雄視整個書院,這就是古代的圖書館——御書樓。設計者匠心獨運,深諳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之道,御書樓就是銀幣的背面表現主題,并刊“岳麓書院•御書樓”中文字樣及面額,綠樹成蔭,乍看之下仿佛是兩團層云疊翠的綠云簇擁之下,渾厚樸拙的御書樓,端重大氣地屹立在那里。它已經屹立了千年,至今仍然如此勁健沉著,恍惚間,仿佛還能聽見學子朗朗讀書聲從里面隱隱約約地傳了出來,縈繞千年的書香學味頓時在耳鼻之間揮灑開來。
這套金銀幣整體采用了以小見大、含蓄雋永的藝術處理方式,雖然刻畫的主體是建筑,但由于曲徑通幽的編排布局,靜中蘊動的節奏把握,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供稿:江西贛銀科貿有限公司 張云艷)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