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龍門方寸間,
雕金鑄銀萬世傳。
華夏文明耀千古,
慧光普照百姓歡。
龍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余公里處的伊河兩岸,古稱伊闕。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自古就是著名的旅游勝地。被稱為中國四大佛教文化之一的龍門石窟,就分布在伊河兩岸的峭壁上。
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500余年的大規(guī)模營造,伊水兩岸長達1公里多的峭壁上,密布了大大小小的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造像題記和碑碣3600余塊,佛塔40余座。其中最大的造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2厘米。龍門石窟氣勢宏大,蘊涵深邃,雕刻精湛,堪稱東方雕塑之典范,中國石刻藝術之巔峰。2000年11月30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稱其為:“最具規(guī)模和最為優(yōu)秀的造型藝術”。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紀念金幣正面圖案
為更好地弘揚和傳承龍門石窟高超的石雕藝術,滿足社會公眾和石窟藝術金銀紀念幣愛好者的需求,中國人民銀行于2002年4月10日推出了一組“中國石窟藝術(龍門)金銀紀念幣”。該組紀念幣包括二金三銀共五枚,分別選取奉先寺、賓陽中洞及蓮花洞等三個洞窟中最具代表性的雕像為素材,綜合運用鏡面噴砂、反噴砂,以及相對高浮雕等工藝技術,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將這一文化瑰寶鐫刻于方寸之間,實現(xiàn)了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造幣技術的完美結合,使龍門石窟的藝術神韻躍然于金銀紀念幣之上。
該套金銀紀念幣的正面圖案同為龍門石窟中最大的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圖,上緣標注“中國石窟藝術·龍門”字樣,下刊國名和年號。奉先寺開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建成于公元675年。石窟正中的盧舍那佛為釋伽牟尼報身佛。佛像結跏趺坐于束腰須彌座上,頭飾螺紋發(fā)髻,身披通肩袈裟,面容豐腴,神態(tài)秀雅,俯首含笑,慈祥溫婉,近2米高的雙耳垂落肩頭,精致的紋飾安然流暢,給人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紀念幣選取這一典范性形象及侍立兩旁的二弟子、二菩薩作為正面圖像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主體人物造型用噴砂處理,佛洞則以凹雕結合反噴砂處理,充分展現(xiàn)了人物的厚重感和洞窟的深邃感;盧舍那佛的衣紋及身后的飾紋均以鏡面處理,用亮線細勾,使得整個幣面比例準確,線條分明,做工細膩,形神兼?zhèn),富麗而更顯莊重,精致而不失華美,十分準確、傳神地表現(xiàn)了龍門石窟中這一極具代表性群像的藝術內(nèi)涵。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紀念金幣背面圖案
5盎司金幣為圓形精制幣,直徑60毫米,成色99.9%,面額2000元,發(fā)行量288枚,背面圖案為禮佛圖。在直徑按毫米計的方寸之間,精雕細刻了六、七個人物的禮佛活動。整個畫面雖人物眾多卻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繁而不亂。禮佛眾生神態(tài)各異,生動細膩,栩栩如生。
1/2盎司金幣為圓形精制幣,直徑27毫米,成色99.9%,面額200元,發(fā)行量8800枚,背面圖案為飛天圖。幣面上的九天仙女手捧瑞物騰云而起,身下祥云朵朵,身上裙裾飄飄,衣紋清晰明快,神態(tài)安然祥和。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2盎司紀念銀幣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1公斤、5盎司紀念銀幣背面圖案
三枚銀幣分別為成色99.9%的精制一公斤圓形幣、精制5盎司圓形幣和精制2盎司圓形幣。2盎司銀幣直徑40毫米,面額20元,發(fā)行量30000枚,背面圖案為佛與迦葉、阿難二弟子像;5盎司銀幣直徑70毫米,面額50元,發(fā)行量8000枚,背面圖案為天王、力士像;一公斤銀幣直徑100毫米,面額300元,發(fā)行量8000枚,背面圖案為大盧舍那佛半身側(cè)面像。幣面上的大盧舍那佛雙耳垂肩,俯首頷目,顯得端肅,莊重,沉靜,周身閃爍著睿智與聰慧的光芒,讓人嘆為觀之,愛不釋手。(供稿:河北省金石錢幣公司 作者:梁陸濤)
來源:中國金幣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