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四溢 金銀增輝——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金銀紀念幣賞析 |
從題材角度,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金銀紀念幣的內涵有二,“佛教圣地”為主,“五臺山”為輔。“山”多多少少也要有表述――在金幣,“菩薩頂”擔此重任,在銀幣,“塔院寺”非你莫屬。但山只是遠遠的一個背景,類似于中國畫的潑墨寫意,濃濃幾筆,墨在紙上洇開,似有似無之間。在幣面,這山,又是以凝霜工藝表現,因而淡淡的,就有隔著綿綿春雨遙看的感覺。山的這種虛描,與寺的實寫,正好形成對比,更襯托出塔院寺的恢宏壯觀。
“塔院寺”更多的是鏡頭實拍,以居高臨下的俯視角度,豐富了它的立體層次,也增加了它的縱深感覺。幣面上下分兩個區域,中間以大片綠木相隔,后為顯通寺,前為塔院寺。兩寺南北相立,而塔院寺,本身就是顯通寺的塔院,至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重修舍利塔,才獨立為寺。“塔院寺”1公斤銀幣也是5款品種規格最大的一枚。如此之大的幣面,容二寺于一體,且區別于“顯通寺”5盎司金幣的近景,也有它獨到特色。 2盎司圓形銀質紀念幣
2盎司銀幣“文殊菩薩”首先表現的是一種敬畏之情。幣面構圖,取的是仰視角度,文殊菩薩高高在上,雖目光可及,但兩心之間,相隔遙遙距離。也是一種真實表現――“文殊菩薩”取自殊像寺文殊殿內彩塑造像“文殊騎狻猊”,它是五臺山寺廟供奉的文殊造像中,最高的一座。從下至上,高9.07米,即使是身下坐騎狻猊,也有3.05米之高。視覺上的“高”和心理上的“高”,在幣面疊印,從而形成充盈于幣面的敬畏色彩。這種敬畏,在背景圓光左右兩束香火狀紋飾襯映下,更顯出神秘、神圣的色彩。
據《悲華經》說,阿彌陀佛修行成佛之前,為轉輪圣王,他有四個兒子。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三太子是文殊菩薩,四太子是普賢菩薩。文殊意“妙吉祥”,集吉祥、美觀、雅致、莊嚴為一體。“文殊菩薩”是此套金銀幣中唯一沒有邊環的1款。幣面上的“文殊菩薩”,右腿曲盤,左腳垂踏,半跏趺端坐蓮座之上。此情此景,也是人,也是神。相傳當年康熙皇帝至此朝拜,曾以“瑞向天然”百般贊賞。
文殊菩薩的坐騎狻猊,在幣面雖只有半個頭部特寫,但也是狻猊最為精華的部分,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排行第五,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常見于寺廟。 2盎司銀幣是比較特殊的規格,由于銀幣厚度增大,一般以采用高浮雕工藝為主,銀幣畫面更顯立體和自然,人物刻畫細膩精致,栩栩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