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與郵票本是交易和交流的工具,隨著制作工藝不斷提高,這二者的圖案也日益精美,人們對其產生了欣賞和收藏的興趣。作為舊時代宣傳的一種媒介,中國錢幣和郵票都能反映出時代的特點,這對國人把握歷史脈絡不無裨益,即能起到“見微知著”的作用。
“幣中票”幣是一種含有郵票圖案的專題紀念幣,在國內外很受歡迎,其中比較著名的是1990年馬恩島發行的黑便士郵票誕生150周年1便士紀念幣,黑便士郵票是世界第一枚郵票,被譽為郵政領域劃時代的代表作。相較于黑便士郵票,我國郵政事業起步較晚。1896年3月20日,清朝建立郵政機構,標志中國郵政正式誕生。1996年是中國郵政誕生一百周年,中國人民銀行為此發行了一套金銀幣以茲紀念,幣圖中含有兩枚中國近現代的著名郵票,即1951年發行的特1國徽圖案郵票(800圓)和1897年發行的清代團龍圖案郵票(壹角),這套紀念幣是我國第一套“幣中票”紀念幣。
特1國徽圖案郵票是新中國第一套特種郵票,由我國郵票設計大師孫傳哲設計。郵票共5枚,面值從100圓到800圓不等。這套郵票的發行意義重大:新中國成立時,各行業均百廢待興,不少人民群眾對于許多有關國家形象的基本意識還很模糊,如何使國徽被廣大百姓所熟知成了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難題?隨著1951年10月1日特1郵票的發行,國徽圖案的普及渠道不再局限于公告和貨幣,人們在使用書信交流時也能接觸到國徽的形象。1955年1月10日,為滿足日益高漲的生活需求,這套郵票再版發行。
錢幣正面中央為特1國徽800圓郵票圖案,這枚郵票為原版中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枚,達700萬枚,且顏色為正紅,肅穆威嚴,很具有代表性。郵票中的國徽與錢幣上緣的國名位置對襯,如略去郵票的邊框,則與我國貨幣中的正面設計大同小異,這種設計既突出了紀念主題,又維持了正面圖案的嚴肅性,可謂兩全其美。
采用本國設計師來設計郵票,看上去并不是一件難事,但在郵政事業起步初期,由于本土沒有專門人才,我國還需要引進外國的技師和技術。1897年10月1日(光緒二十三年九月初六),中國大清郵局發行了由海關造冊處繪圖員、法國人費拉爾設計的“大清國郵政”首套12枚普通郵票,其中面值從半分到壹角的6枚郵票為團龍圖案,又稱“蟠龍郵票”。這6枚郵票在日本筑地活版印刷所采用石版印刷,故又有“日本版蟠龍”之譽,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合作”產品。郵票采用太極圖水印紙印刷,團龍圖案下方英文為“IMPERIAL CHINESE POST”。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郵政發行方在郵票發行數月后才發現郵票中的英文被錯譯了,于是改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使用雕刻板重新印制蟠龍郵票,后世又稱其為“倫敦版蟠龍”郵票,這一版的郵票終于將英文糾正為“CHINESE IMPERIAL POST”。
錢幣背面展示的正是日本版蟠龍壹角郵票,這枚郵票為深綠色,共發行36萬枚。圖案遵循了簡潔大方的設計特點,取郵票為主圖,放射線段象征初升太陽的光芒,以此比喻中國近現代郵政事業的起步。
1996年5月18日至24日,第九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為紀念這一事件,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第九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銀質紀念幣一枚,其圖案設計與“中國郵政一百周年紀念”金銀幣一致,僅在錢幣背面上緣刊“96中國—第九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紀念”字樣,以此點明紀念主題。(供稿: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