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莫高窟在中國人的眼中,早已具有深度的畫面感。甚至仿佛只要看到“敦煌”二字,眼里就已經看到了栩栩如生的佛像,婀娜多姿的飛天造像,精美絕倫的壁畫,巧奪天工的蓮花磚。
據史料記載,敦煌莫高窟的源頭,可追述至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在駝鈴和風沙的合奏中,仿佛一個臥佛般,默默地看著蒼生1600多年。曾有學者感慨過:“看了敦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為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石窟藝術,中國人民銀行曾在2001年5月15日發行了一套中國石窟藝術(敦煌)金銀紀念幣,該套金銀紀念幣共5枚,其中金幣3枚,銀幣2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敦煌莫高窟保存有從十六國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接近五百座洞窟,而這次發行的敦煌金銀幣圖案,主要取材自北魏及唐代的石窟造像。
該套紀念幣中的2盎司銀幣正面圖案,是敦煌九層樓主景。畫面中,該樓依山而建,高聳飛檐,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樓體的每個細節都被精細地表現了出來,而四周的景物相對虛化,顯得整座九層樓格外的清晰。紀念幣上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下方刊有“中國石窟藝術·敦煌”字樣。
該枚2盎司銀幣的背面圖案是盛唐菩薩像。菩薩,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大唐的菩薩像恢弘大氣,神態自然,去掉了厚重的瓔珞,粗大的項圈,也沒有礙事的“天衣”,一切妨礙菩薩像自在的元素都被去除了。“盛唐明佛,佑承千年”。眾所皆知,在唐代,佛教文化作為當時人們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結合了本土文化之后,已然使之達到了巔峰。
這枚銀幣上的菩薩像,精致而傳神,造型之精美自不必說,整體的造像比例舒展、勻稱,結構合乎于正常人體,也區別于北魏、隋及初唐時期的菩薩像那種頭部大,身體僵板的樣子。佛像上身自然彎曲,依佛教禮法,著條帛而袒露右肩,上身健美,胸肌飽滿,厚實的腹部甚至露出了肚臍,除去項圈、臂釧,別無法器。條帛隨身形自然擺動,曲線優美。菩薩像系有束腰,下身天衣蓋住佛臺,雙腿自然擺放,落落大方。天衣整體紋路與身體的結合呼應非常精妙,極具視覺張力,仿佛是一尊動態的佛像,活潑而自然、自在。
佛像的頭部,主要是臉部,與身體的比例協調,面容豐滿,展現了唐朝盛行的豐腴之美。佛發區別于我們尋常所見的螺發,采用了水波紋式,并梳有高髻。眉目中是跳脫出三界輪回,六道無常之后,對萬物蒼生的憐憫和慈悲。佛像的手捻花而立,神情仿若循循善誘地在對弟子們說著佛家治理。
欣賞至此不得不說,設計者走刀如運筆,利落干凈,在充分表現佛像原有之美的前提下,又巧妙地借用了白銀材質作為媒介的獨到之處,使整枚銀幣看起來精妙絕倫,充滿畫意,將盛唐佛像的浩然之氣、豪放之美,展露無遺。
敦煌的石窟,被譽為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實體博物館。欣賞這枚2盎司銀幣時,我感慨于敦煌之美,也深感我國傳統藝術文化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窮盡無涯。(供稿:無錫市金開元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作者:楊星瑩)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