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外形、標志性的方孔,古代錢幣文化以現代藝術語言詮釋,這就是2015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銀質紀念幣的審美特征。設計者通過幣中幣的構圖形式,以一種特殊的視角引領我們去感受和領悟錢幣文化之美。
當我們把世界錢幣發展史的時鐘撥回到19世紀中葉至晚期,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于中國晚清的“光緒團龍銀幣”和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頭像錢幣。
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中國的封建王朝大廈將傾,已近頹衰崩潰邊緣的清政府,經受了西方鴉片與炮灰的連番侵蝕,此時,官場腐敗,民怨沸騰。但亂世催文興,在晚清的這70年里卻孕育了燦爛多元的文化,一大批能人學士的崛起,形成其時眾賢畢至、集群煥彩的著名思想文化景觀。這其中錢幣領域的代表作,就是“光緒團龍銀幣”,也稱“光緒元寶”或“光緒銀元”。 銀元是舶來品,它于明朝時從西方流入中國,而清光緒年間才開始由官方正式開鑄,直至民國,銀元作為主要流通貨幣開始大量鑄造。
2015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紀念銀幣
2015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銀質紀念幣選取的這枚背面鐫有形狀如“S”字形團龍圖案的銀幣是中國第一枚銀幣——光緒元寶。它于清光緒七年誕生于廣州,其正面刻有“光緒元寶”四字,字上部刊鑄造地名“廣東省造”,字下部為“庫平七錢二分”字樣,背面為團龍,龍的四周環綴英文字樣,上緣為KWANG-TUNG PROVINCE,下緣為7MACE AND CANDAREENS。自此以后,名噪一時的“光緒元寶”陸續出現了多種版別,包括江南造、安徽省造、奉天省造、東三省造等多種版別,各版間略有差別。清光緒22年,清政府設立北洋機械局造幣總廠,廠址在天津,其成立后又陸續生產了多種“光緒元寶”。該銀幣版別之多,收藏之眾,儼然是近代幣收藏界第一話題幣種。銀幣選取的這枚“光緒元寶”,其團龍圖案清晰逼真,龍身紋路精美,龍形飄逸舒展,龍首威武,龍睛奪目,龍尾團曲自然舒展,似在騰云駕霧,宛然一派奇幻瑰麗之天象!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龍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龍”既是神話故事中呼風喚雨的神物,也是中國人信仰體系中的吉祥圖騰,中國古代的君王自稱為“天龍下凡”,因為龍在中國的文化中也是君王和皇室的化身。
2015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銀質紀念幣選取的西方錢幣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錢幣,這枚300多年前的英國古錢幣,同樣以圖文優美、鑄造精湛而著稱于世。英國錢幣多以表現各個時代的英國國家領袖頭像(包括國王和女王)為主,且同一位國王或女王在位時間如果較長,往往就會出現以他(或她)青年、中年、晚年不同形象為頭像的錢幣。銀幣上的這枚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頭像金幣表現的就是青年時代的維多利亞女王。錢幣上的女王頭像為側面像,她目光睿智有神,眼神微微向下,似乎在親切地巡視著她的臣民。她嘴角帶笑,面容嬌美秀麗,頭上戴的珠寶皇冠,配飾富麗,身上的君主禮服網紋線條雕琢精細。女王頭像左緣刊拉丁文VICTORIA DEI GRATIA,意為維多利亞,蒙神的恩典,右緣刊拉丁文BRITANNIARUM,意為不列顛王國。維多利亞女王于19世紀1837年登基,逝世于1901年。她在位六十多年,打造了著名的“日不落帝國”,其時的英國控制全球海權,主宰全球貿易游戲規則,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個角落,因此也稱為“日不落帝國”,成為英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文化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維多利亞時代。銀幣上這枚維多利亞女王頭像錢幣,映射了這種盛世氣象。
19世紀中葉至19世紀晚期,東方和西方同時都發生著社會巨變,當“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銀幣發行到第九個年頭,設計者把探索的觸角探伸到世界錢幣之林的深處,在眾多風格紛呈、內容豐富的品種中去尋找最合適的品種,來探索和論述某種新的可能。中國的龍圖騰崇拜和英國的王室崇拜,都不僅僅是將簡單的龍圖形和女王頭像作為裝飾的素材和點綴,它們是兩個國家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也是中國和英國各自民族精神的物化形式,代表各自不同的傳統和思維方式,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在某種程度上就能找到東方和西方在文化、思維上的關聯和差異。(供稿: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