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在生肖形象中有特殊的文化地位,在那個積貧積弱的戰亂年代,徐悲鴻先生創作的奔馬形象,曾經激勵一代又一代國人。奔馬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知恥而后勇,落后而奮進的精神源動力。2002年中國壬午(馬)年金銀紀念幣表現了一群精神昂揚、積極勃發的奔馬。
雙馬奔向前,方寸畫國魂
《易經》中說:“乾為馬”,它是天的象征,故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馬代表了民族的精魄,寓意我們這個民族追月逐日,乘風御雨。
2002中國壬午(馬)年1公斤梅花形金幣背面圖案
追月逐日,乘風御雨,2002年中國壬午(馬)年金銀紀念幣中的“大家伙”,一公斤梅花形金幣塑造的就是這樣一雙“追月逐日,乘風御雨”疾馳奔馬。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形的畫面展現的是兩匹披星戴月,浴風瀝雨而來的奔馬形象。這一對奔馬作騰躍疾馳狀,只見它們,踏風而起,呼嘯而來,馬脖后側的鬃毛和馬尾似隨急風之勢而急舞飄動,好一股昂揚激越的疾馳姿態,好一股奮發搏動、精神抖擻的豪情壯意,幣面激發出一股積極不凡、奮發向上的力量。
雙馬難畫,如何安排他們之間的關系,要做到不顧此失彼,要做到不失衡忙亂。雙奔馬更是難中更難,疾馳的動態如何處理,每一個細節,哪怕是一根鬃毛的方向不對,都會讓畫面看上去很別扭。這枚一公斤梅花形金幣最成功之處,就是把奔馬迅疾踏風而來那一瞬間,最能抒發激越情緒,也最難表達的畫面表現得很精彩。這雙馬雖然同樣是疾馳姿態,但是一馬踏地一馬凌空,一馬直腿一馬曲腿,一馬急躍一馬收勢,雙馬之間交代了奔馬的全部過程,這就是以靜態的畫面抒寫了動態的過程,達成了畫有盡而意無窮的妙境。
徐悲鴻先生說,畫馬,畫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氣韻。這枚幣描畫的雙奔馬強健昂揚,生氣勃勃,不僅展現了馬的精神與特征,更抒寫了中華民族過去、現在、將來,永恒不息的國之魂。雕刻的是群馬奔騰,但是抒發的卻是中國精神,中國靈魂,十足的中國氣派。
三馬齊飛揚,伙伴親無間
2002中國壬午(馬)年5盎司長方形紀念銀幣背面圖案
同為奔馬同為群馬,五盎司長方形金銀幣是另外一番局面。相對梅花形構圖的緊湊,長方形幣的幅面寬闊,可以經營的形象內容可以更多。這款長方形金銀幣,表現的是群馬在遼闊草原天地自由奔馳的歡暢場面,悠閑中帶點飛揚的神韻,讓我們更直接地感受到奔馬的自由精神,奔馬的俊美壯闊。
三馬融為一體,同時展現出集力與美、張力與韻律、協調與奔放于一身的魅力,它們激朗奔放,揚蹄奮起不懈地奔向遠方,但是又不急不徐,帶著些許一切盡在掌握中的坦然與得意。馬首、馬身、鬃毛、馬尾甚至眼神無不追求自然、真實。這款長方形金銀幣表現的重點不僅在于三馬自由奔騰的形象姿態,更在于表現它們之間的親密無間和團結奮進,設計者在設計它們的形象時,就很注意表現它們之間互相照應的關系,一匹接一匹,安排得很安適,以馬的形象來融入中國人灑脫豁達、團結互助的美好品行。只有全民團結互助,全民親密無間,民族才能崛起復興,共鑄中國夢。
繼卣畫奔馬,金幣雕烈魂
2002中國壬午(馬)年1/2盎司梅花形金幣背面圖案
1/2盎司梅花形金幣和1盎司梅花形銀幣表現的是當代畫圣劉繼卣先生的《奔馬圖》。劉繼卣先生與中國金銀幣結下過深深的緣分,他的經典繪畫作品幾度亮相方寸舞臺,成為名家名畫生肖題材金銀幣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包括1892年的《立犬圖》金銀幣,1987年的《雙兔圖》金銀幣,1992年的《猴》圖金銀幣,這款《奔馬圖》金銀幣的創作仍然深得劉氏動物題材繪畫作品的精髓。
這款金銀幣上的奔馬是獨馬,表現的是疾馳過程中突然停止回顧的姿態,這匹奔馬身材勁瘦彪健,肌肉線條非常漂亮,它在疾馳過程中似乎突然聽到了后方的動靜,受到了干擾,突然停了下來,側身回顧后看,兩足踏地,一足收一足蹬,將奔馬動中突然趨靜時的身體姿態完美展示出來,顯示了馬在追求自由中機敏警惕的一面,特別是它側身回顧時,脖頸間的肌肉線條走向微微收緊,用幾根極有力量感的重刻線條展現了駿馬肌肉的壯實強壯,還有一頭卷如狂風,動如烈火的鬃毛,用很多非常細密的線條刻繪,將馬之烈魂表現得真實生動。
故宮大政殿,莊嚴舊皇城
2002中國壬午(馬)年5盎司長方形紀念銀幣正面圖案
前文所述的金銀幣,正面圖案均是沈陽故宮大政殿的正面遠景。筆者也曾經去過沈陽故宮游覽,當時最大的感覺就是“空”“曠”,雖然是清朝的陪都宮殿,但是并沒有北京故宮那么的端重肅穆,高高在上的皇家氣派,沈陽故宮的建筑風格顯得更加遼闊雄峻。
金銀幣面上,表現了沈陽故宮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政殿,構圖比較簡單,就選擇了建筑本身,而沒有其他過分的裝飾,簡單空曠才能更突出沈陽故宮的建筑風格。但是大政殿本身的雕刻又做得很細膩,尤其檐梁上的裝飾雕刻,筆筆都有交代,殿頂上的寶瓶火焰珠攢尖頂,顯示了滿族作為草原民族的張揚個性。大政殿的建筑風格和金銀幣的處理風格,都很契合金銀幣背面奔馬形象的氣質神韻。(供稿:裕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作者:李蘊)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