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明月光難并,四季西湖景不同。杭州西湖的景色,一年四季各有風情美麗依然。春天,煙花三月走堤橋,滿眼垂柳紅桃,湖邊水汽如煙似霧般蒸騰,嚦嚦鶯啼和著柳絲搖曳,宛如人間仙境;夏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曲院風荷走一遭,夏日熏風吹拂得人仿佛微醉,清甜荷香撲面而來;秋天,市花桂花粉墨登場了,無論走到城市的哪個角落,口鼻間都彌漫著清醇香甜的桂花香,滿隴下桂雨,龍井品茶去,若是再有興致且不妨等一等,玉皇山上的紅葉也該燦爛了;冬天,“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這個時候若是去斷橋上輕歌緩步,西湖如此靜謐,湖面上冒出輕輕的白煙,孤山上的臘梅清香獨韻。四季西湖,不僅美在于景,更美在于境。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世界遺產·杭州西湖文化景觀”金銀紀念幣中,就有一套1/2盎司彩銀幣(四枚成套),分別選取了四季西湖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致與花卉,方寸之間再現了不同風情不同情致的四季西湖。
春·蘇堤春曉
蘇堤春曉俗稱蘇公堤,為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條貫穿西湖南北風景區的林蔭大堤,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堤寬平均36米。宋朝蘇軾任杭州知府時,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沿堤栽植楊柳、碧桃等觀賞樹木以及大批花草,還建有六座單孔石拱橋,古樸美觀。
明代詩人楊周有詩云:“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霧散分林鳥。何處黃鸝破暝煙,一聲啼過蘇堤曉。“一首詩,道盡蘇堤春曉的精髓。“蘇堤春曉”1/2盎司銀幣的設計者借鑒了中國繪畫中的散點透視構圖方法,畫面整體分為三大部分,畫面中央為蘇堤春曉全景,遠景處是湖岸遠山,近景處是彩色移印工藝表現的灼灼桃花圖,畫面三部分以瀲滟湖水作為區隔,滿而不塞,繁而不亂。其中主景蘇堤春曉表現的初春時節,蘇堤上柳樹抽新,泛舟湖面,將視角推到更遠處的湖面。設計者通過有限的畫面,盡可能的表現蘇堤的長度和特點以營造初春的意境。欣賞銀幣畫面,春日之晨和風煦煦,蘇堤之上煙柳籠紗,幾聲鶯啼恍在耳邊,畫面雖為靜止,但若有春風吹拂過幣面,堤岸柳絲也能隨之飄舞,處理的柳條繁茂,曲線舒卷,似乎隨時都有飄動起來的蓄勢。柳岸春光,漫步長堤,看盡一路湖光美景如詩如畫,享盡萬種勾魂風情若夢若醒,呢喃著春風細雨中的江南,江南山水間的西子湖。
桃花灼灼,在中國古典文化中,桃花是文人們樂此不疲的吟詠對象。不管是“輕薄桃花逐水流”還是“桃花依舊笑春風”,在作為文學題材的花中,以桃花為最盛。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是一個世人皆向往的烏托邦世界。桃花自有春來運至、欣欣向榮之意,而杭州的初春,正是桃花正盛之時,幣面上這朵嫣紅桃花為恬淡舒緩的幣面春光增添了幾抹熱烈。
夏·曲院風荷
“曲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于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遺留下來的,是一處小小庭院,西湖景區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題書的“曲院風荷”景碑小院。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季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北宋詩人楊萬里歌詠西湖荷花的詩句,成為夏日西湖美景的精妙概括。而西湖賞荷最佳之處,當屬曲院風荷。“曲院風荷”1/2盎司銀幣的構圖,設計者把畫面著墨的重點放在了荷花上,突出荷花全盛時的繁茂景象。荷葉層層疊疊,荷花的朝向不一,荷花生長開放時的不同形態都一一有所刻畫,畫面在構圖上突出空間感和景深感,荷花、廊橋,遠山一層一層推遠,逐漸把人的視線帶向遠方,一只小船悄悄劃過湖面,空曠疏朗的空間呼吸中帶出一些動感的節奏來。
銀幣表現的場景,讓人心動,而欣賞銀幣畫面,更讓人心曠神怡,仿佛已經聞到清冽的荷香,聽到西湖邊小販叫賣蓮蓬的吆喝聲。這個畫面近大遠小,庭院中的亭臺樓閣和廊橋,曲院風荷的綠林翠樹只是遠景處的襯景,主體形象就是荷花。柔媚的西湖邊微微蕩漾,蓮葉田田,菡萏妖嬈,不同形態的荷花向我們最大程度地展現了荷花的妖嬈清麗。而彩色移印工藝雕繪的荷花艷色含羞,蓮葉重重,和主景的本色雕刻荷花,各有風情顯示出不同意義的美。欣賞這枚銀幣,觀者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秋·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亭臺樓閣依湖平鋪,高閣凌波,依窗臨水,石橋九曲。宋代詩人孫銳有詩云:“月冷寒泉凝不流,掉歌何處泛歸舟?白蘋紅寥西風里,一色湖光萬頃秋”。杭城秋日夜晚賞月,最好的去處就是平湖秋月。
設計者對于這枚銀幣的創作,突出的是一種平靜舒緩的節奏,一種寧靜致遠的格調,整體畫面留白較多。一輪明月當空,秋光如水湖面靜謐,遠山蒼翠含煙,線條非常淺淡輕薄,似乎被籠罩在一層薄薄的煙氣之中,讓人覺得神秘安寧。主景主要集中在銀幣畫面的右側,水榭、欄桿一分為二整個畫面,水榭無人只余月色,密樹成蔭映照出遙遠的人聲,湖面上倒影一輪明月,帶給觀月者以無限遐想。水朦朧、月朦朧,煙云朦朧,而人卻在畫面感受這朦朧的意境。
幣面前景處用彩色移印工藝表現的是杭州市花桂花,杭州滿城載滿桂花樹,八月金秋之時尤其平湖秋月的最佳賞月時節,桂子拋落桂花飄香,賞月看月影湖影,也聞金桂暗香。而這枚銀幣選擇桂花,不僅僅是因為時節合適的原因,想必也有典故。宋代詩人王清《平湖秋月》詩云:“萬頃寒光一夕鋪,水輪行處片云無,鷺峰遙度西風冷,桂子紛紛點玉壺” ,詩中認為桂花襯托平湖秋月的賞月秋景。想來設計者也是此意,賞幣賞詩賞月,人生樂事不過如此。
冬·斷橋殘雪
“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西湖大雪初霽,登寶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皚皚如銀鏈橫陳。日出映照,斷橋向陽橋面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仿佛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所以稱為“斷橋殘雪”,其也是“西湖十景”之一。斷橋殘雪的名頭響亮,不僅因為它是西湖冬日賞雪的絕佳去處,更因為流傳千古的凄美愛情故事《白蛇傳》,許仙與白娘子的美麗相逢,愛恨交織,都與這座橋有著關聯,因此斷橋也被稱為愛情橋。
設計者在設計這枚銀幣的畫面里,選擇的是比較疏朗開闊的風格,斷橋橫亙在畫面之上,用簡單同樣平緩的素描筆法來勾勒遠山,保淑塔落于畫面的右側,塔尖則落在遠山的兩分之三處,這樣遠景的畫面就有一種錯落參差的感覺。山峰下部,白雪皚皚,銀裝素裹。雖然畫面塑造的清冷孤高雪景,但是設計者有意將西湖雪景處理成冬雪微化,湖面上半雪半水的情境,這樣就將季節的時令感覺和西湖冬日賞雪的即時感點化了出來。這個畫面,靜謐安詳,疏朗開闊中隱隱滲透出幾分清冷、高潔。
斷橋殘雪,又豈能少了梅花。杭州自古有賞梅的風俗,從唐宋開始就有種梅、賞梅的記載,“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正是杭州的冬天,雪梅相融,相得益彰的最好寫照。幣面近景處一株寒梅斜倚而出,帶出了斷橋殘雪的風情畫意。欣賞這枚銀幣,仿佛一個遠方來的游客,漫步西湖,沿著白堤走向孤山,倏忽間,一陣清幽香氣氤氳而至,吸引游人逐步向前,啊,視野一變,原來聞名遐邇的斷橋到了。白雪皚皚,暗香浮動,如此凄美,又如何浪漫。(供稿:廣東粵寶黃金投資有限公司 作者:甄永紅)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