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央美術學院建校100周年華誕,為慶祝這一盛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金銀紀念幣一套三枚,其中1公斤銀幣和30克銀幣均為仿古做舊工藝,采用這種工藝的銀幣屈指可數,且1公斤銀發行量只有3000枚,勢必提升該幣的稀有程度,同時人們的關注度也會隨之提高。
銀幣背面圖案以中央美院近代和現代建筑組合搭配為主,輔以“校尉胡同5號”門牌、喬木、灌木等,設計師的構思是讓各個時期的建筑之間形成一個整體,給人一種跨越時空的感覺,中央美院百年歷史濃縮一處,盡收眼底。在直徑100毫米的幣面上,無論是近代的大禮堂、城堡等西式建筑,還是建國后位于校尉胡同5號的主教學樓,亦或是新校區的圖書館、鐘塔、廣場等時尚建筑,都反映了央美人在不同時代里的精神追求。
1918年央美的前身——國立北京美術學校成立,大禮堂正門就是那段歷史的見證,當時的中國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熱潮,央美師生們也積極探索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之路,涌現了眾多知名的大家,如齊白石、林風眠、溥心畬、常書鴻、王臨乙、聞一多等,促進了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的進步。
城堡式建筑是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舊址,延安魯藝成立于抗日戰爭時期,培養了一大批抗戰文藝人才,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如《黃河大合唱》《白毛女》《兄妹開荒》等,振奮了軍心、民心。延安魯藝美術系后發展為華北大學三部美術系,是中央美院的另一個前身。
1950年中央美術學院正式定名,院址在校尉胡同5號。在徐悲鴻院長,艾中信、吳作人、羅工柳、董希文等名家的帶領下,央美師生把自己對藝術的追求與為人民服務結合在一起,為社會主義建設增磚添瓦。劉開渠、滑田友、王臨乙、曾祖韶、張松鶴、蕭傳玖等人雕刻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董希文創作的《開國大典》油畫等,都成為傳世之作,當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浮雕和油畫作品的時候,不要忘了這些藝術家們的辛勤付出。
2001年中央美術學院搬遷至望京新區,新校區的建筑宏偉壯觀、時尚高雅、個性突出,體現了中央美院“盡精微·致廣大”的校訓精神。新時代、新形象,中央美院全體師生不忘初心、奮發進取,置身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繼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貢獻著力量。
圖案采用了高浮雕工藝,圓環相接處可以明顯看到圖案凸出幣面,帶來強烈的、撲面而來的視覺沖擊效果。圖案右下角刊“1918—2018”,這與公文落款時間有相似之處,恰如對中央美院百年歷史作了一個總結。面額“300元”字體較大而醒目,一來填補了畫面空白,二來明確了國家法定貨幣的權威性。圓環上方刊“中央美術學院建校100周年”中文字樣,下方刊“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CENTENARY CELEBRATION”英文字樣,都為陰文凹雕,做舊工藝仿佛給字體鍍上一層黑色,顯得莊重大方。
一百年對于人類歷史來說是短暫的,但對于中央美院來說意義非凡,一百年間,中央美院經歷了中國從落后到崛起、從內憂外患到繁榮強盛的巨大轉變,已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歷經磨難,方得重生,在未來的日子里,中央美院將秉承百年歷史積淀,書寫更加燦爛的詩篇。(供稿:濟寧華鑫發展有限公司 作者:靈犀一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