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從這里向外發散,形成了華夏民族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即炎黃文化。
炎黃文化與河洛文化的密切關系已被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所證實。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的一系列重大考古發掘,都印證了炎黃時代的文化成就大多在河洛地區,河洛一帶僅仰韶文化遺址就有500多處,且出土有大量的鼎。鼎是遠古先民的主要炊具,與傳說中的黃帝鑄鼎之說極為吻合。在靈寶鑄鼎原周圍近3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發現有29處仰韶文化遺址,其中的超大型遺址—北陽平遺址,足夠視為仰韶文化的中心地位。陽平逢山是炎黃母族所居之地,新鄭為黃帝父祖生活之所,而且在洛陽地區有許多與炎黃有關的考古發現,尤其是偃師二里頭遺址最近一個重大發現—宮殿遺址,這一發現與黃帝作城的歷史記載有驚人的一致。炎黃二帝是部族時代的杰出代表,他們在河洛地區帶領四方人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開啟了華夏民族的文明之路,并使河洛地區成為華夏民族的搖籃。
95年發行黃河文化紀念幣第一組5盎司金幣背面
![中國集幣在線_泉友社區_JiBi.Net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www.ccbczpx.com/newclub/UploadFile/2010-1/2010171614823949.jpg)
97年發行黃河文化紀念幣第二組1盎司銀幣背面
![中國集幣在線_泉友社區_JiBi.Net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www.ccbczpx.com/newclub/UploadFile/2010-1/20101716141195470.jpg)
中國人民銀行于1995年和1997年分兩組發行了黃河文化系列金銀紀念幣。黃帝和炎帝是其中兩枚27克銀幣的圖案。炎帝廣額純樸,智慧慈愛;黃帝,威武剛強,氣宇軒昂。這兩枚幣的設計充分包容了中華民族的崇高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勤勞勇敢和開拓進取的宏偉氣概。這兩枚銀幣的正面圖案,中間為圓形漢磚團龍圖,緊接團龍圖下放的是雕刻精致的海濤圖,并刊國名、年號。整個幣面看起來既像一輪朝陽躍海平,又像海上明月共潮升,體現出廣騖深遠的意境,給人以悠悠遠古的遐思和蕩氣回腸的感受。銀幣一套四枚黃、炎、堯、舜四帝形象生動古樸,圖案虛實相結合,與黃河文化中的其他銀幣圖案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這些優美傳說完美呼應。
《洛神賦圖》紀念幣:大泉闡釋漢風晉韻
漢魏時期,河洛文化繼續發揚光大。西漢初都洛陽,后遷長安,東漢都洛165年,曹魏都洛46年,西晉都洛51年,北魏都洛41年。虞初在這里創造了中國最早的小說《周說》;許慎在這里完成了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字書《說文解字》;王充在此寫《論衡》;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作《漢書》,建安七子在這里指點江山;竹林七賢在此放浪行骸,憤世長歌;左思在此寫《三都賦》,引起“洛陽紙貴”;曹植在此譜《洛神賦》抒發自己的壓抑無奈和萬千情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