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不凋。一個時代的結束,更不意味傳統文化和技藝的終止。當傳承成為一種使命,一種傳統的工藝在歷久彌新的重塑之中,亦是后人為解讀個中奧秘的關聯,失去了它也就意味著一項人類精粹的湮滅。
在中國古代“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從夏鼎、商彝、秦磚、漢瓦上繁復多樣的饕餮紋、蟠螭紋、云雷紋、蟬紋之類的配飾和吉利好辭的祝頌;到晉書因篆、隸、楷、真、行、草的潑墨揮毫;再到唐畫那敷色點染而“吳帶當風”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靈動飄逸技藝;以及宋絲(紡織與提花絲綢)、元瓷(纏枝蓮青花)、明景(銅胎掐絲琺瑯之景泰藍)、清器(制作精美的金銀器具和漆器)等。這些無以倫比“藏禮于器”用于祭祀天地、供奉先祖的各種禮儀器皿,因其巧奪天工而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
尤其是在倡文偃武的北宋時期,社會上悄然興起了一股對金石學的研究,由此,引發了士大夫和騷人墨客們對收藏各種古玩玉器及字畫的興趣。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對外貿易往來中的絲、瓷等實用器物及其他精良的工藝品銷量增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手工藝者勢必會為提升出口商品的價位而巧施奇技,以期達到一個出神入化、瑰麗奇特的境地;至明朝中葉,處于民族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中國,百業昌盛,進出口交往的物資頗豐。懷揣著誓將傳統技藝向后世傳承的堅定信念,由宋應星悉心搜集、認真整理、綜合編撰,閃現著集體智慧靈光的《天工開物》應運而生。該書一經面世,就被歐洲人贊譽為“中國十七世紀工藝的百科全書”,使得當時的各種制造行業有了一個規范的參照標準。為面向海外打開銷路,能工巧匠們無不心懷敬畏,視其品牌為之生命,以創作出更多高、精、尖的產品而盡心竭力,匠心獨運。致使在專心致志中一絲不茍地追求極致與完美,勤鉆苦研已蔚然成風。這不僅僅是備嘗艱辛后歷經磨礪的洗禮,更是對繼承傳統工藝、窮盡心力的一種執著。
在“唯技作田,如晤古賢”、甘作嫁衣補天淵的一代代奉獻者心中,他們始終以“道雖通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作為人生信條,故而自甘寂寞、沉心靜氣地踐行于“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言有物而行有恒”之中。這不知傾注了多少參與者為之付出的心血與艱辛及“潤物細無聲”的日積月累。除了表達對景美史燦文明的敬仰,還有對物質遺存的無比尊崇。同時,也真切地領悟到了“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藏癡者物必豐”的深刻含意。由是,便有了一種找回失落的文明,講述塵封的故事,因“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啟迪而融會貫通。這種以提升自身素養的修為,無疑飽含了質樸虔誠的家國情懷。
歲月承載艱辛,人生歷練真情。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總體上擺脫了以往低端競爭的格局,時下的中國已走過了靠量取勝的階段,正處于由制造大國向中、高端產品強國的過渡階段。 從2016年到2018年,連續三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大國工匠”和“工匠精神”,并正式走入公眾話語領域。大力倡導大國工匠精神是新時代的強烈呼喚,這正是為了進一步弘揚和激勵后人在業精于勤、創先爭優中,為之恪盡職守,敢為人先,勇于擔當,提高我國制造工藝水平,亟待彌補的“精神之鈣”。即:不僅要有精湛高超的技藝,還要有風格嚴謹、執著專注、堅持標準的原則而一以貫之。主要表現在:愛崗敬業、持之于恒、潛心制作、獨樹一幟,標新立異地不斷推陳出新,加之對自身職業操守的認同。
把握時代脈搏,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滋培方得棟梁材。一個沒有多元化技能的國家,不可能成為一個繁榮的經濟體,更不可能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生產方式的變革,迫切需要更多能把握時代脈搏的技能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方能為實現“中國夢”筑牢堅實的基礎。為了讓具有開拓性的創新理念得到社會的一致認同,以利讓心靈手巧者的技藝得于延續,令勵志向善,德才兼備的后來居上者,在見賢思齊的價值取向中力爭與之并駕齊驅。唯此,才能有效地形成一種社會共識和激勵機制的常態,使之插上理想的翅膀,讓其飛得更高更遠。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藝術是人類情感與具體物品形象的完美融合,記載著燦爛文明,積淀著歷史文化,維系并體現著整個民族的精神。今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中國能工巧匠金銀紀念幣(第1組),后續還將發行該系列其他各組。在我國婦孺皆知的百工之祖、巧圣先師、古代著名工匠魯班成為了立項的主題,由他發明的魯班鎖、由他組織建造的魯班堤,以及相傳由他發明的各種工具組合,出現在了享有“國家名片”美譽的貴金屬紀念幣上。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工匠精神正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傳承著,閃爍著華夏璀璨文明的藝術之光。
我國曾發行過世界文化遺產、杰出歷史人物、宗教圣地、熊貓、民俗、生肖、書法等一系列的貴金屬紀念幣,當它們呈現在人們眼前時,一種發自內心的激情和超凡脫俗的人生感悟驟然騰升,并由衷地為之感佩,感嘆“薈萃精華方寸間,爐火純青功力現。緣物抒懷譜春秋,幣鑄風流盡心研;幣識怡人陶情操,品評史料與鑒賞。奇技巧術賽百科,精雕細琢皆濃縮。”靜心欣賞,如飲甘醇,若品佳茗,似有一股祥和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讓心靈走過了如癡如醉的歷程,不啻令人享用到了數千年來中國美學藝術的饕餮盛宴。
技藝就是人生,作品即是人品,認真對待就一定能夠化繭成蝶。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從《莊子》的“庖丁解牛”這句成語中,道出了“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解答了何以神乎其技地為之追求的動力所在。盡管,一些60分產品靠著初級為主的低廉價格,或許暫時可以擊退65,甚至70分的產品去滿足市場一時之需,但,卻永遠也無法與95分以上者在同一舞臺上去競爭、抗衡。縱觀風靡世界上那些名列前茅的知名品牌,之所以能出類拔萃地聲名遠播,經久不衰,得益于在追求卓越中超越自我,以及誠實守信的榮譽感和精益求精的責任心。
古人云“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原來,這就是在靈魂深處因無怨無悔而對“延續傳統技藝,傳承工匠精神”的最佳詮釋與堅守!(作者:杜天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