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流傳千年,底蘊深厚,其中的民俗文化精彩紛呈,各種民俗節日深受炎黃子孫的喜愛。其中,中秋節這個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據說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有關。它始于唐朝初年,盛于宋,是與春節齊名的重要節日之一。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擁有許多美好的寓意。
為了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銘記傳統的民俗節日,中國人民銀行于2001年9月5日發行了中國民俗系列(中秋節)紀念銀幣1枚,該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這枚1盎司銀幣的正面圖案為廣寒宮,并刊國名、年號。廣寒宮傳說是嫦娥仙子的住所,據說它的旁邊有一棵五百丈高的桂花樹,一個叫吳剛的人在那伐樹,但樹隨砍即合,他只得永無休止地砍下去。幣面圖案中,流水般的云霧繚繞在廣寒宮的周圍,整個畫面呈現出了宛如仙境般的景象。廣寒宮的大門緊閉,清冷而華麗,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細觀幣面,廣寒宮那依次向上的樓層清晰可見,就連飛檐、木柱、窗欞、欄桿都被一一的刻畫了出來,細膩的構圖讓人領略到了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大氣、精致與華貴。
銀幣的背面為花好月圓圖,并刊面額。圖案由牡丹、月季和菊花這三種花,以及高懸于其上的一輪明月共同組成,簡潔而直觀地傳達出了中秋之夜花好月圓的主題。從整體上來看,三朵花立體感十足,花瓣片片分明,花葉錯落有致,形象逼真,交相輝映,表現出古樸雅致的藝術風格。
再來看空中高懸的那一輪圓月,自古詩人見月感懷,相思、念故鄉、失意、憂國憂民之情,往往都通過月亮抒發出來。因“獨在異鄉為異客”不能和家人佳節團聚,遠在千里之外孤身一人,抬頭望見月亮如玉盤一樣圓,仿佛嫦娥也在廣寒宮內遙望后羿。如是,方有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絕美詩句。
中秋之夜,我們為嫦娥離家奔月而嘆,也為因犯錯而被貶謫到月宮日日砍伐桂樹的吳剛而感慨。李白詩中有云“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可見,桂樹也成為了中秋節的一種象征之物。廣寒宮中的嫦娥和玉兔,以及伐桂樹的吳剛,都增添了中秋佳節的神話色彩。在觀賞這枚精美的銀幣之時,聯想到中秋節的這些古老傳說,這種只見風景不見人的留白設計,不由得讓人浮想聯翩。
2006年,中秋節被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而這枚中國民俗—中秋節銀幣,則帶著月圓人團圓的美好祝福,承載了真誠、濃郁的思鄉之情,呈現出了中華民俗文化的韻味。它的發行不僅可以進一步弘揚和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文化與傳統,還將增進我們對民俗節日的深入認識,讓每一個節日過得更有味道,更有意義!(供稿:無錫市金開元文化用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