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發明,而青銅器,則是我們的祖先把這項發明發揚光大的巨偉成果。就青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青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青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中國古代青銅器的裝飾藝術豐富多彩,不僅紋樣題材豐富,裝飾形式也多樣化,古人熟練地將一些基本幾何體復合使用以及運用各種紋飾裝裱,構成繁復精美而獨特的造型,顯示出驚人的智慧。其中,以各種動物形態作為青銅器的形體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一大特點,而且這些動物造型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超越了本體創造出更為奇異的形象,令人嘆為觀止。
中國人民銀行于1981年發行了一套中國出土文物(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以八枚金銀幣展示了四件古代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的藝術造型均為動物,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見證著古代青銅藝術的絢麗多彩。
立體象尊 逼真傳神
金銀幣上的這件象尊于1975年在湖南醴陵縣仙霞公社獅形山出土,出土時右耳略殘缺,象背上的蓋已缺失,因其器形為大象,故被考古學家定名為“象尊”。尊,即是古代一種大型的盛酒容器。此尊的象背上有一個橢圓形口,即為尊口,酒水可以由此注入;彎曲的鼻孔與腹部相通,用作流口,酒可從鼻孔流出。整個器物既有大象的逼真形象,又具有尊、壺類器的實用價值,構思奇巧之極。
象尊紋飾十分豐富,從幣面中可見主體部位飾饕餮紋、夔紋,鼻上飾鱗紋,額上還有卷曲的蛇紋。采用現代浮雕表現出的紋飾,線條圓潤清晰,立體感很強,簡直就是一具立體雕塑像。在形神刻畫上,古人也力圖盡善盡美——肥碩敦實的軀體、粗壯有力的四肢,高翹彎曲的長鼻、劍齒突露的門牙、呆板而顯善良的圓目……無一不保留著大象的原韻原貌。象尊雖然是商周時祭祀禮儀中極為盛行的盛酒禮器之一,但收藏在我國的僅此一件,可謂國寶級文物。據考古專家介紹,象尊類迄今為止共發現五件,其他四件均已流失。《商周彝器通考》著錄有三件,兩件的時代斷定為商代晚期,一件斷為西周早期,均已流散海外。醴陵象尊出土時,未發現其他遺物共出,給青銅器斷代帶來了困難,考古學家根據器物造型以及已出土的幾件象尊對比,分析該器物的紋飾特征、風格,斷定醴陵象尊為商代晚期器物。此象尊無論紋飾還是鑄藝,均體現出商代青銅文化的鼎盛,標志著中國青銅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云紋犀尊 神采奕奕
犀尊,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最具特色的銅器之一,也是春秋戰國時期一種比較典型的盛酒器。呈現在金銀幣上的這件錯金銀云紋銅犀尊以犀牛為造型,其構思之精巧,工藝之精湛,堪稱古代中國動物造型酒器的經典之作。幣面中,犀牛體態雄健,肌肉發達,四只結實粗壯的腿有力地支撐著的身體,體現出了犀牛的粗獷、健壯,給人沉穩的感覺。它昂首前視,尖尖的雙角豎直向上,雙眼專注地望著前方。據說它的眼睛是由珠飾鑲嵌而成的,雖然不大,卻神采奕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笨重的犀牛有了靈氣。犀牛通體的錯金銀云紋在現代工藝的潤色下,華麗而富藝術,把犀牛裝飾得朝氣勃勃。整個作品工藝精湛,結構合理,犀牛形象生動而充滿活力,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在動物雕塑創作上的巨大成就。
時至今日,犀牛在我國已難得一見,但是在古代犀牛確曾大量生存于我國境內。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武丁狩獵,一次就獵獲犀牛71頭,可見當時犀牛在黃河流域是大量存在的。金銀幣上的這件犀尊,不但讓我們品賞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也令我們增加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這正是收藏中國金幣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供稿:廣東泉友閣金幣有限公司)
作者:徐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