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代王安石所描寫的春節時的景象。在我國,賀歲與春節總是被聯系在一起,而春節就是漢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也就是我們民間所說的“過大年”。賀歲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也是人們一年中最重要、最歡慶的時刻之一。在歷史的進程中,各式各樣的賀歲文化與歡慶活動也隨之應運而生。這些文化與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為了迎接中國農歷新年的到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傳承與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14年12月26日發行了2015年賀歲銀質紀念幣一枚,該枚銀質紀念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其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
這枚1/4盎司銀幣的背面圖案極為精美,選用的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寓意的元素。在幣面的正中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最喜愛的“福”字造型,配以寓意美好的蝙蝠、不畏嚴寒的迎春花等裝飾圖案,以及滄桑古老的宅門、飛燕等造型的組合設計,并刊面額。該幣采用多層次噴砂與浮雕工藝精心鑄造而成,不僅層次分明、空間感十足,而且寓意十分美好。
細觀幣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畫面中央用行書書寫的大大的福字。“福”字在甲骨文里的意思是兩手捧酒壇把酒澆在祭臺上的會意字。古人稱富、貴、壽、考等齊備為福。每逢春節,中國人最喜歡把“福”字貼在大門上。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個家庭的門面,是一個莊重、恭敬的地方,貼上“福”字,有“迎福”、“接福”、“祝福”的意思。而關于“福”的文化更是不勝枚舉,民間為了更加充分地體現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門上貼福字還有一則小故事,據說有一年春節期間,王府里有個家丁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王爺很生氣要處罰他,多虧管家能言善辯地說:“福倒了,福到了也,乃吉慶之兆。”福晉聽了也心領神會地說道:“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王府福到了,吉言說千遍,金銀增萬貫”。王爺聽了很高興,便重賞管家和下人,“福到了”的說法也隨之流傳開來。
“福”字造型的周邊是迎春花與蝙蝠等裝飾圖案。迎春花是中國名貴花卉之一,它是百花之中開花最早的,花開之后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它還與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統稱為“雪中四友”。“覆闌纖弱綠條長,帶雪沖寒折嫩黃。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這首詩正是迎春花真實的寫照。
再來看蝙蝠的裝飾圖案,蝙蝠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吉祥的動物,蝙蝠的“蝠”同“福”,諧音為“遍福”,寓意為遍地有福的意思。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有貼“五福臨門”窗花的習慣,《尚書洪范》中就有關于“五福”的記載與解釋:“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由此可見,蝙蝠的象征意義源遠流長,文化內涵也博大精深。
圖案最外層的是古老的宅門與上下兩只紛飛的春燕。斑駁、古老的木宅門半開著,從幣面設計效果來看,給人一種造型立體、引人入勝、身臨其境的畫面錯覺感,讓人充滿了好奇,仿佛它是能夠推開的。在門吱呀聲響的伴隨下,踏過門檻,抬頭是一個大大的福字,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種幸福而溫馨的家的感覺。宅門與內部的福字相結合,也形成了“開門納福”的寓意。
而宅門旁的那兩只春燕,讓我馬上想到了“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這句我們所熟知的兒歌。燕子是春天的使者,也是人類的朋友。幣面上的燕子在“福”字旁上下紛飛,好像“福”字就是它們從遠方銜回來的一樣。據說燕子在人們的屋檐下做巢,就能給屋子的主人帶來福氣,細細品味別有一番趣味,靈動的燕子也給幣面增添了春天的氣息。
這枚紀念銀幣制作精美、文化內涵豐富。它不僅承載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期盼,更是傳承了我國幾千年來優秀的賀歲文化,可見,收藏這枚小銀幣,定會物超所值。(供稿:湖南省金銀閣錢幣有限公司 作者:虞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