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受群眾喜愛的2013年中國貴金屬紀念幣”評選活動中,中國佛教圣地(普陀山)5盎司圓形金質紀念幣、中國青銅器(第2組)1盎司圓形銀質紀念幣分別以33.6%和22.9%的得票率分獲最佳金幣和最佳銀幣殊榮。
2013年發行的中國佛教圣地(普陀山)5盎司圓形金幣,其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及國號、年號;背面圖案為普陀山毗盧觀音造像,襯以海水紋飾組合設計,并刊“普陀山•毗盧觀音”字樣及面額。
位于浙江省東北部的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臥海,面積近13平方公里,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而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島周圍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島上獨有的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以及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的大批古剎精舍,無不充滿佛國福地奇幻而神秘的色彩,堪稱天造地設的一幅絢麗畫卷,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
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演教的道場。傳說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間,有梵僧來島上禮佛時,在潮音洞親眼目睹了觀世音菩薩示現。唐咸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回國,途經普陀山海面時觸新羅礁受阻,于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觀音道場自此始。宋、元兩代,普陀山的佛教發展很快。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主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允準,易律為禪,將山上700多漁戶悉數遷出,普陀山遂成為佛教凈土。每逢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香煙燎繞,燭火點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
中國佛教圣地(普陀山)5盎司金幣上的毗盧觀音,取材于普陀山普濟禪寺大圓通殿,佛像高8.8米,為菩薩正身法像,兩邊端坐觀音“三十二應身”,以示觀音大士感應世間萬物眾生。設計者緊緊抓住觀世音菩薩“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博大胸襟,以流暢圓潤的浮雕工藝,塑造了觀世音菩薩坐禪入定,無欲無求,圓融寧靜,關照萬物的大慈大悲之相。金幣上的觀音面龐豐盈,面容慈祥,雙目垂簾,神態安閑,雙手于腹前結禪定印,其心當得大自在;身披覆蓋兩肩的天衣,敞前胸、飾瓔珞,中衣結帶,一派自適、自在之態。噴砂、反噴砂工藝的巧妙運用,更使得端坐在蓮花臺上的觀音像溫潤柔韌,線條流暢,慧光普照,栩栩如生。細細品讀,喧囂的世界頓時歸于寧靜,雜亂的心緒漸漸沉入安寧,陰郁的內心也陡然變得宏闊明朗起來。正如觀音造像頭戴的五瓣毗盧冠(又稱五佛冠)其正中佛大日如來,帶給世間眾生的恰是“光明遍一切處”。(供稿:河北省金石錢幣公司 作者:梁陸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