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能學人說話的動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八哥、鷯哥和鸚鵡,這其中羽毛美麗、善學人語的鸚鵡尤得人們喜愛。鸚鵡不僅美麗,文化韻味也最濃厚:三國時禰衡曾作《鸚鵡賦》,是小賦之中的佳作,禰衡被害后葬于江中沙洲上,沙州由此得名鸚鵡洲。唐代崔顥《黃鶴樓》詩曰:“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境深遠,成為千古絕唱。
在中國古代,家養(yǎng)鸚鵡首先以本土野生品種為主,后來又引進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品種,捕捉、運輸、飼養(yǎng)等成本較高,故而鸚鵡身價不菲,一般家庭承受不了,因此多成為皇族權(quán)貴、官宦豪門之家的寵物。飼養(yǎng)鸚鵡一般用鐵籠或者鐵架,架子上的鸚鵡,腳上系一根細鐵鏈與架子相連,這種相對開闊的飼養(yǎng)方式讓鸚鵡感覺較為舒適,更容易與人親近。
《紅樓夢》里的賈府是豪門望族,家境殷實,錦衣華服、金石書畫、園林池塘、鳥獸花卉都是顯示家族金錢、權(quán)勢的裝飾物。小說第三十五回有鸚鵡學林黛玉嘆氣、念詩,林黛玉逗弄鸚鵡的情節(jié)描寫,可見大觀園里的太太、小姐飼養(yǎng)鸚鵡必是常見之事。
鸚鵡曾兩次出現(xiàn)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金銀幣上,第一次是2000年發(fā)行的(第一組)“寶玉賦詩”彩色金幣,背面主題圖案源自小說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菊花叢上方懸掛了一個鸚鵡架,架上站著兩只鸚鵡。
《紅樓夢》金銀幣(第一組)為整體彩色,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鸚鵡長著黃色的羽冠、紅色的臉頰和灰藍色的胸脯,很像是玄鳳鸚鵡,這種鸚鵡原產(chǎn)地在澳大利亞,近代荷蘭人在17世紀初才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大陸,那玄鳳鸚鵡是如何到達中國的呢?我想很可能東南亞居民在西方人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之前就到過那里,并捕捉、帶走了玄鳳鸚鵡,進貢或販賣到中國,然后進了皇族權(quán)貴、官宦豪門之家。人們一般都把紅樓夢發(fā)生的年代認定為明朝,于是玄鳳鸚鵡出現(xiàn)在大觀園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兩只鸚鵡應(yīng)是一公一母,它們相偎而立,親密無間,一起聽賈寶玉賞菊賦詩,嘴里似乎也在嘰嘰咕咕地說著話,在這樣書香滿溢的環(huán)境下,鸚鵡學會吟詩念詞也就不足為怪了。這對情侶鸚鵡為溫馨、熱鬧的螃蟹宴、賦詩會增添了一絲雅趣,除了美化了主題圖案之外,或許還有暗指賈寶玉、林黛玉愛情之意,希望他們像鳥兒一樣雙宿雙棲,永不分離。
第二次是2002年發(fā)行的(第二組)“熙鳳弄權(quán)”彩色銀幣,背面主題圖案源自小說第十五回“王鳳姐弄權(quán)鐵檻寺,秦鯨卿得趣饅頭庵”,王熙鳳入住離鐵檻寺不遠的水月庵(饅頭庵)里。庵主凈虛貪財好利,又善于巴結(jié)有權(quán)有勢者,必然“不差錢”,自會置辦一些不該出現(xiàn)在庵堂里的新奇玩意,供香客們消遣,王熙鳳所住房間里就懸掛了一個鸚鵡架,架上有一只鸚鵡。
《紅樓夢》金銀幣從第二組開始改為局部彩色,我們雖然看不到鸚鵡的真實羽毛顏色,但從平頭、楔狀尾等外形上看很符合緋胸鸚鵡的特征,這種中國本土野生的鸚鵡,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qū),外形漂亮,能模仿人說話,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但也依然只是有權(quán)有錢者的玩物。
幣面上,王熙鳳斜靠在椅子上,左手托腮,正盤算著庵主凈虛求辦的事情,鸚鵡慵懶的站在架上,聽慣了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的話,早已無動于衷,呆呆地盯著王熙鳳,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狡黠之氣。緋胸鸚鵡羽色艷麗、聰明伶俐、善學人言,這與外表鮮亮、能說善變的王熙鳳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設(shè)計師用一只鸚鵡填補幣面空白,不僅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且暗喻了本應(yīng)清凈的水月庵實際上并不清凈,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紅樓夢》金銀幣展現(xiàn)了賈府這一中國古代典型豪門大家的生活狀態(tài),也展現(xiàn)了饒有趣味的鸚鵡文化,時至今日,許多中國家庭還在飼養(yǎng)鸚鵡,不過名貴、稀缺品種仍然只是富貴人家的專寵。人們從鸚鵡身上獲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但對鸚鵡而言,被籠子關(guān)住、鐵鏈拴住,卻是莫大的悲哀,如果我們真心喜歡鸚鵡,不妨杜絕買賣,去大自然里欣賞它們俏麗的身姿。(供稿:濟寧華鑫發(fā)展有限公司 作者:靈犀一葉)
來源:中國金幣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