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每每讀到這首南北朝民歌,我眼前總是浮現起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景象。6、7月份的內蒙古大草原,水草豐茂,牧民們騎著駿馬馳騁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草原上的風吹拂著水草,三五成群的牛羊安靜地咀嚼著水草,顯得怡然自得。
1947年,經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決議,內蒙古自治區宣告成立,從此內蒙古正式開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017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70年的滄桑巨變,內蒙古再也不是當初貧困落后的模樣。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帶領下,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全面實施中,內蒙古自治區的社會經濟全面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自治區人民安居樂業,生活豐裕富足,今天的內蒙古正滿懷著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大踏步地向前邁進。
為了紀念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這一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事件,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4月28日發行了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3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2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3枚紀念幣的正面圖案均為莊嚴肅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及年號。
8克金幣的主體背面圖案是一匹正在奔馳的蒙古駿馬。它高大健壯,雙眼炯炯有神,如雄鷹般銳利;它的背脊很寬厚,給人一種溫暖、可靠之感;它的四條腿強壯有力,此刻正四蹄騰空,在它最熟悉的這片大草原上自由地飛奔著。眾所周知,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而駿馬更是蒙古族的一個特殊的民族符號。奔馳的駿馬象征著豪邁奔放、熱情好客的內蒙古人民。在主體圖案的上方刊有“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漢、蒙文字樣,下方刊有100元面額。
30克銀幣的主體圖案是被白色哈達環繞的馬頭琴,幣面上的馬頭琴做工精美,作為裝飾的馬頭被雕刻得栩栩如生。馬頭琴是蒙古族的民族樂器,它是演奏蒙古長調最佳的樂器。靜靜聆聽,通過馬頭琴悠揚而悅耳的調子,我們可以想象到,在那一望無際、遼闊無涯的大草原上,無數駿馬正在嘶鳴著,奔騰著,我們甚至還能聽到一陣陣富有節奏感的馬蹄聲。一條潔白哈達纏繞著這把馬頭琴,仿佛一群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正在歡迎著來自遠方的客人。該幣的背景圖案展現的是蒙古族人民現在的生活環境,幣面遠端,一群飛越崇山峻嶺,從南方飛回的鴻雁正排列著整齊的人字形隊伍,向著大草原飛來。三三兩兩的蒙古包分布在草原上,星羅棋布。在蒙古包旁邊矗立著巨大的風車,它們是能為內蒙古人民提供清潔能源的風力發電機,這些風車更像是大海中的燈塔,為外出勞作的牧民指引著家的方向。當然了,大草原上怎能少了最常見的牛羊呢,它們正成群結隊地吃著牧草,無憂無慮,閑逸自在。由遠及近的一條高速公路寬闊筆直,貫通了整個內蒙古草原,一眼望不到頭,它在便捷人民群眾交通出行的同時,也承載著人們對未知遠方的憧憬和希望。這枚銀幣的背面圖案元素非常豐富,集中展現了今日內蒙古的美麗和富饒。
150克銀幣的背面圖案描繪的是蒙古族人民跳安代舞的場景。蒙古族一直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據傳安代舞是蒙古族最為古老的舞蹈,它被稱為是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幣面上有7位熱情的蒙古族牧民正圍著篝火,合著音樂的節拍盡情地跳著安代舞。他們均身著嶄新的蒙古族民族服飾,以篝火為中心圍成了一個圈,雙手揮舞著綢帶,隨著婉轉悠揚的民族音樂肆意舞蹈。在火焰的照耀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們那一張張掛滿笑意的臉龐。他們用力揮舞著手中的綢帶,自如地舞動著身體,隨著音樂大幅度地踏步、跳躍、轉身。此時此刻,他們化身為一群能歌善舞的精靈,正向人們展示著上蒼賦予他們的獨特才華。另外,安代舞在蒙古族有祈求圣靈保佑,消災去病之意。設計師借此圖案,一方面向全國人民展示蒙古族人民的熱情與好客,另一方面也祝愿對全國各族人民身體健康,生活幸福美滿。
70年風雨兼程,70年蓬勃發展,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已由當初的貧窮落后的荒涼之地,變為了現代化生活設施齊全,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而這套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金銀紀念幣的發行,無疑是記錄這段歷史變遷最真實和美好的見證。(供稿:北京中友友誼金行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