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我國主要節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人們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在這一天會表現得特別明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人們通常會舉辦祈盼豐收、幸福、團圓的儀式,而這些儀式如今已成為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為紀念象征圓滿的中秋佳節,弘揚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01年9月5日發行了中國民俗系列(中秋節)紀念銀幣1枚,該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一說到中秋節賞月,人們便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嫦娥奔月”神話故事中的廣寒宮。這枚1盎司中秋節銀幣的正面圖案,刻畫的正是廣寒宮,并刊國名、年號。只見幣中的廣寒宮大門、窗戶和屋檐以及樓閣的線條,都被刻畫得精致入微,這些細節的雕刻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而廣寒宮四周繚繞著的云霧,朦朧而虛幻,讓原本龐大的廣寒宮霎那間變得輕盈、縹緲起來,就如同是人們遐想中的月宮仙境,使整個圖案充滿了意境美、朦朧美。
廣寒宮的左下方是一棵大樹,這也許就是傳說中吳剛所砍伐的桂樹吧。傳說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的創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幸好還有深居廣寒宮的嫦娥陪伴。設計師把這棵桂花樹刻畫得活靈活現,我們仿佛在幣中看到了吳剛的影子。而那一個個關于月亮的美麗、神奇的傳說故事,也為廣寒宮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使之意境深遠。
再看這枚紀念幣的背面圖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朵爭奇斗艷的花朵,它們開得正盛,形態萬千,姿態妖艷。最左邊的是牡丹花,然后依次是月季花和菊花,這三朵花好像在月光下囔囔自語地說到:“我最美,我最美,還是我比較美”。它們又像三個小女孩一樣,在中秋節穿上了各自的新衣,爭相媲美。而浮雕工藝的使用,使其立體感十足,有一種呼之欲出、綻放出幣面的感覺。它們在月光下展現著曼妙的身姿,仿佛在向我們招手一般。
花的正上方有一輪圓月,這般良辰美景,想象著在中秋月夜,一家人齊聚一堂,在自家的庭院中,大家一起飲酒賞月,那是何等溫馨、幸福的畫面呀!而紀念幣中的“花好月圓”四個字,更是點明了主題。中秋節本就是一個團圓的日子,也表達了設計者的一種美好的祝福,希望這枚銀幣的收藏者闔家團圓,幸福安康。
舉杯邀明月,共享人團圓。每年中秋節時,我們不管是在哪里,都會看著天上的那輪明月,在月光下一起慶祝這美好的日子。中秋節是中華民族最具有美學意義的一個傳統節日。它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而且在我們的精神世界里也占有特殊的地位。這枚中國民俗系列(中秋節)1盎司銀幣的發行,說明中秋節現在不僅僅只是一個節日,它也是優秀中國文化的代表,值得我們大力傳承和發揚。(供稿:無錫市金開元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作者:楊星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