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奉漢節出陽關,
中華文明向西傳。
駝鈴響徹絲綢路,
開辟交通新紀元。
“一帶一路”是近幾年叫得最響的名詞之一,它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說起古代絲綢之路,就不能不提到它的開拓者,西漢時期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張騫。
西漢初期,統治者采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以求得安穩,但匈奴經常背信棄義,南下侵擾漢朝邊境。經過六十余年的發展,漢朝國力逐漸強盛,漢武帝即位后,積極從事反擊匈奴的戰爭準備,他試圖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于是在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在途中被匈奴俘獲,扣押十余年,后趁機逃出,到達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經不想與匈奴為敵了。張騫雖然沒能完成這次出使的任務,但他充分了解了匈奴和西域的實際情況,回國后隨大軍出征,在他的指引下,漢朝獲得了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
張騫出使西域主觀上是為了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但客觀上打通了東西方交往的道路,開辟了中西交通新紀元。鑒于張騫為中西交流做出的杰出貢獻和歷史功績,中國人民銀行在1995年發行的絲綢之路金銀幣(第1組)中,以張騫為主體圖案設計鑄造了一枚紀念金幣。金幣背面主圖為張騫騎駱駝圖,背景襯以飄揚的旌旗,給人一種天高地闊的感覺,好似駝隊正行進在一望無際的戈壁荒漠中。幣緣刊“張騫出使西域圖”字樣,交代了人物和事件,緊扣“絲綢之路”的主題。
金幣上的張騫,身著漢朝官服、官帽,長須飄飄。筆者認為這是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時的形象,理由如下:張騫第一次出使時才二十多歲,年輕氣盛,且他不了解當地的情況,應該是騎馬出行;張騫第二次出使時已四十五歲,此時的他成熟穩重,且已了解西域的地理環境,故而騎乘“沙漠之舟”駱駝。公元前119年,漢朝對匈奴三次作戰取得重大勝利之后,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他的身后只有兩面迎風飄揚的“漢”字大旗,除此外不見一人,卻有著“此地無人勝有人”的效果,我們仿佛看到一支龐大的隨行隊伍,浩浩蕩蕩,帶著金銀布帛、牛羊馬匹,向西域各族宣揚大漢威儀,表達友好往來的意愿。西域各族看到了漢朝強大的國力以及和平交往的誠意,也都紛紛遣使答謝。從此,東方的絲綢、瓷器等傳至西域,又通過西域傳至西亞、北非和歐洲,而西域等地的特產也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同時,東西方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也進行著長年的交流。
張騫開拓的絲綢之路是中國的驕傲,曾經駝鈴叮咚,不絕于耳,商隊、使團川流不息。今天,“一帶一路”戰略又讓古老的絲綢之路重現昔日的輝煌,必將惠及沿線各國人民,互利共贏,共享美好生活。(供稿:濟寧華鑫發展有限公司 作者:靈犀一葉)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