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日子,它擁有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元宵節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而設,“諸呂之亂”已遺失在歷史洪流之中,而與民同樂,普天同慶的習俗卻流傳至今。每逢元宵佳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一種樸素的文化韻味穿越歷史,翩然落于現世的火樹銀花之中。
為了紀念元宵節這一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03年12月22日發行了中國民俗——元宵節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2枚,包括1/3盎司金幣1枚和1盎司銀幣1枚。
其中,1盎司銀幣的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與中國民間剪紙造型的組合設計,并刊國名及年號。圖案上的剪紙造型豐富而細致,從中可以看到鬧元宵的場景,一股歡快熱烈的節日氣氛撲面而來。
元宵賞燈起源于上古民眾在鄉間持火把驅蟲害的傳統習俗,幣中描繪的剪紙燈籠也從一個側面彰顯了元宵節的悠久歷史。從漢文帝開始,元宵節的各種風俗逐漸流行起來,至隋、唐、宋更是盛極一時。元宵節當天,數萬人載歌載舞,從昏達旦,至晦而罷,一直到今天,這種習俗都保留著。該幣以鬧花燈的場景作為主體圖案,深化了元宵節傳統習俗的美好寓意,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此外,由于剪紙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它濃縮了中華文化的傳統理念,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更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奇葩,因此,以剪紙藝術來表現元宵節的主題,能很好地將刀味紙感與風俗文化融為一體,充滿了藝術的張力,別具一番特色。
這枚銀幣的背面主體圖案為一個正在玩燈籠的兒童,他頭頂虎頭帽,胸前系一件黑底桃花紋樣的肚兜,身著大紅馬褂和深藍色棉褲,腳踩大紅色虎頭鞋。他的手中舉著一盞顏色艷麗、樣式精美的燈籠,正在嬉戲玩耍。他的身后襯以中國古代傳統建筑和一輪滿月。經典的亭臺游廊造型典雅,屋檐瓦當姿態優美,再輔以精雕細琢的欄桿,展現出濃郁的古樸韻味,與鬧花燈的兒童相映成趣。而孩童手中所舉的燈籠又恰巧與滿月重合在一起,巧妙地點明了主題。圖案整體設計端莊秀美,又不失活潑靈動,暗示著我國傳統民俗文化在新時代所煥發的盎然生機。同時,幣面左上方刊“元宵節”中文字樣,中下方刊面值,使得整個畫面十分簡潔而和諧。
元宵節民俗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在世界民俗文化中也是獨樹一幟的。這套紀念幣的發行意義,不僅是倡導人們弘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節俗,使之免于斷層的危機,更著重強調了我們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供稿:昆山金銀珠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