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本文標題,可能很多人會想,收藏是“收集的藝術”,怎么會是“放棄的藝術”呢?其實,如果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小目標,在未來的收藏歷程中就將不斷遭遇一些缺憾,比如一套幣中缺少了一枚,或者有兩枚幣不相伯仲,卻又只能選擇其一……收藏的經歷如同月亮有月陰晴圓缺,學會放棄,正是為了滿足;懂得取舍,必然有所收獲。放棄有幾大原則,您知道嗎?
一、放棄“全”和“大”
很多收藏者在涉足紙幣和流通紀念幣時,講究整卷、整捆或者整箱這種收藏方式,但這種方式對收藏貴金屬幣而言難度較大,尤其是老精稀品種,因此我們只能有所選擇,在經濟能力能夠承受的基礎上圈定范圍。在確定好系列、主題或者專題之后,我們就開始步入收藏的正軌了。然而,隨著深入的學習,我們會發現一套幣中經常有版別之分,比如樣幣、加厚幣、海外發行幣、不同造幣廠的幣……等等,若要將貴金屬幣所有版別都收全,難度極高,所以我們只能放棄一部分幣,此所謂放棄“全”。
“大”是指超大規格的幣,公斤幣、150克幣就是其中的典型。也許你買一個今年發行的熊貓公斤銀幣、150克銀幣不費力氣,但要買金幣就很“燒錢”,更不要說早年的稀少品種,有時候一幣難求,不只是錢多錢少的問題。
二、放棄“雜”和“重”
做人、拼事業都講究一心一意,硬幣收藏也是一樣,收藏者的精力有限,如果選擇體育幣,最好就不要選擇動物幣,選擇了雙金屬幣,就不要選擇彩色幣——除非題材有所重疊。任何一個題材的幣都難以窮盡,所以專一才能帶來最好的回報,這就是放棄“雜”的好處。
所謂“重”,是指復品,重復的幣。購買復品的主要原因或許是喜歡,或許是為了囤積獲利,但我們最好不要這樣做,因為這樣久而久之會影響收藏的心態,患得又患失——試想,當你有了2枚或者3枚一模一樣的幣,是不是經常會翻出來比較一番?如果其中一枚有瑕疵,又不免后悔經濟上的損失。假設某一階段行情不好,這些復品一齊跌價,是不是又很傷心?只買1枚,便不會有太大的缺憾。
三、放棄“庸”和“次”
收藏久了,我們會對硬幣產生兩種需求,一是品種上的獨特,二是品相上的出色,這就要求我們放棄平庸的、品相不佳的幣,也就是放棄“庸”和“次”。
品種不局限于系列和系列之間,在同一系列中也能分出高下,比如石窟藝術系列銀幣,“敦煌”就是幣筋,其他品種就稍遜,那么只買“敦煌”即可。如果想買古代科技發明發現鉑幣(共3套,15枚),可以只買1993年的第2組幣,因為它的計劃發行量僅有800枚。
未來也是品相為王的時代,對于中國現代貴金屬幣而言,如果一枚幣品種不突出,品相也欠佳,那絕對談不上有什么收集的必要,在市場的認可度也是相當低的。如果品種突出,而品相稍遜,在不影響欣賞的前提下,是值得入手的。有必要的話,甚至可以將其送到第三方錢幣評級公司進行錢幣的養護,以提高其觀賞性。
通過放棄,是為了擁有更多,合理的收方法藏,永遠不會過時。(供稿: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