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可能是關于工匠精神最早的贊美詩,它描述了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精神,后又在《論語》中被孔子引申為君子自我修養。中國貴金屬紀念幣事業起步雖晚,但能在短短的30多年內迅速崛起,成為紀念幣發行大國中的后起之秀,其造幣工藝和雕刻技藝的與時俱進可謂功不可沒。最近,“世界遺產——曲阜孔廟、孔林、孔府”金銀紀念幣(即“三孔”金銀幣)面市,在收藏界掀起一股“三孔”熱,下文中將結合該套紀念幣中的8克金幣和30克銀幣,從造幣工藝與雕刻藝術的角度,淺析三孔金銀幣之收藏價值。
三孔金銀幣正面采用噴砂底面,主圖為采用噴砂、反噴砂效果及內部做亮效果的標準國徽圖案,國名和年號采用反噴砂效果。近幾年發行的金銀幣都采取了這一工藝,形式統一,幣面美觀。
孔子的畫像版本很多,其中傳自明代的《孔子燕居像》流傳最廣,這套幣中的8克金幣正是以其為藍本進行的藝術再創作。這枚金幣的主體圖案為采用噴砂、反噴砂、多層次噴砂效果的孔子像,背景采用鏡面工藝。“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天地為明鏡,可鑒人心,孔子懂禮,故閑似非閑,謙恭而整齊,設計師在此選擇鏡面工藝給人一種印象,即孔子的內心是純凈的,在德行上沒有瑕疵。
孔子像看似簡單,實則精湛,甚至驚艷。雕刻的紋理可以產生明暗的對比,使人像易于識別,而紀念幣的浮雕通常較淺,因此往往采用更易于表現立體人像的側面角度。但孔子身為萬世師表,焉能以側面示人?正面人像既是現實要求,又是錢幣設計的難點,可喜的是,這枚金幣的設計師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金幣人像中的面部曲線完全符合老年人的年齡特征。噴砂與反噴砂工藝,使人物面部具有立體感,如果拿起這枚金幣,孔子的眉發都會呈現出流光溢彩的效果,有若天上的仙人;多層次噴砂工藝,使人物面部和服飾的皺紋清晰可辨,呈現出栩栩如生的效果。在我們眼前,孔子猶如一位世外高人,面容謙和,卻似有悲憫之情,這一點要比原畫出彩,是對孔子精神的現代解讀。
何為精心?用心鉆研,用心雕琢,用心詮釋事業——今日之工匠精神是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透過這套三孔金銀幣,我們仿佛可以看到錢幣設計師孜孜不倦、樂在其中的工作場景。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30克銀幣是該項目中收藏門檻最低的一個規格,其工藝務求過硬,造幣難度絲毫不亞于金幣。
這套紀念幣中的30克銀幣,其背面圖案為“曲阜·孔府”造型。孔府又稱“衍圣公府”,是典型的明清時期建筑,包括廳、堂、樓、軒等463間,共九進院落,想展現其全景不是一件易事,所以這枚銀幣從正面著手,借由大門向內堂遞進深入的視角,采用凹面弧形工藝,增加空間的層次感,整體上顯得恢宏大氣。
近幾年來,我國貴金屬紀念幣中的噴砂、反噴砂與多層次噴砂工藝的運用已漸入化境,在長期的題材探索中形成了造幣工藝與題材文化內涵深入融合的設計理念。這枚孔府銀幣,大門外的地磚呈現出粗獷、光亮的效果,既像拋光,又像噴砂,配合地磚平行的棱線,增加了空間的視距。孔府大門,五檁三柱、脊施瓦獸、檐下云拱脊施瓦獸均雕刻細致,十分精美,多層次噴砂技術的運用十分成熟。匾額中的“圣府”二字和門兩旁明柱上的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雕刻精細,采用反噴砂效果,即使放大觀摩,仍不失書法氣韻。大門內與重光門之間,蒼翠探枝,靈氣繚繞,生動有趣。縱深多層次的浮雕設計,細致入微的畫面表現,是這枚銀幣最具收藏意義的要素。
工藝精湛、畫面精美、雕琢精心,中國工匠奉獻“中國質造”,這是我國貴金屬幣的核心競爭力,造幣工藝的發掘和傳承,毫無疑問是貴金屬紀念幣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供稿: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