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這種藝術形式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它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對普通民眾生活的歌頌與記錄。它的不斷變革與完善對中華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中國的戲曲藝術中,黃梅戲絕對占有它的一席之地。“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起源于湖北黃梅,發(fā)展壯大于安徽安慶,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在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傳承中國的戲曲藝術,展現黃梅戲的獨特魅力,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9月29日發(fā)行了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4枚,包括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3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其中的一枚15克銀幣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打豬草》劇目典型場景(局部彩色),并刊“中國黃梅戲·打豬草”字樣及面額。
銀幣的背面圖案極具畫面感,仿佛在跟我們講述“打豬草”的故事。主體畫面由一男一女兩個主人公組成,采用了局部彩色的設計來呈現。我們可以看到左邊的那位男孩背著籃子,籃子里放著打來的豬草,側身仰面,手扶著右邊那位女孩的肩膀,好像在跟她講述著什么。而右邊的那個女孩身形纖細,轉過頭來看著正在和她交談的男孩。畫面中,兩人的互動性極強,因而在畫面上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設計者對原戲曲場景做了最大程度的還原。另外,通過色彩的渲染,觀者可以明顯感受到人物的栩栩如生。
在背景的刻畫上,幣面中的兩只竹筍、一大片竹林以及飛翔而過的兩只春燕,在構圖上增強了畫面的觀賞性,給了觀者足夠的想象空間,延展性十足。實際上,打豬草曲目本身講述的也就是一個農村男孩與一個女孩因打草損壞了農作物產生矛盾,通過對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圖案中,整個場景的鮮活之處在于動靜結合的處理手法,其中畫中人物的互動為“動”,飛翔而過的春燕為“動”,而春筍為“靜”,竹葉為“靜”,這樣一來就增加了畫面的張力,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動態(tài)美與靜態(tài)美互相輝映,使畫面十分和諧唯美。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黃梅戲淳樸,但未提到它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語言和優(yōu)美的曲調,而這些使人如沐春風,具有親切感的特色在這枚銀幣的幣面設計中也有所體現。例如色彩上選用的都是十分活潑的顏色,天藍色、桃紅色、鮮黃色的籃子,都在無聲地定義著整個畫面積極向上的曲調,脫離故事背景中封建社會的沉悶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當時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對自由的向往。
這枚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打豬草”15克銀幣的發(fā)行,再次向我們展現了中國戲曲藝術之美。中國在飛速發(fā)展的過程中,最值得歌頌與贊揚的,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在今天反觀過去我們祖祖輩輩的生活,我們更能清楚地看到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我想在信息網絡如此發(fā)達的今天,當我們看到這樣一枚小小的銀幣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時,我們仍然會由衷地贊嘆中國文化的深厚與精妙,這種文化的自信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給我們帶來最大的激勵與鼓舞。(供稿:天津富泉金銀飾品銷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