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曾為北宋首都,史稱汴梁、東京或汴京。清人張篤慶有詩贊曰:“汴京富麗天下無。宣和以前號全盛,繁華自昔雄三都。”它是十一至十二世紀間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宋畫家張擇端將其繁華富麗之景繪于畫卷之上,創作出流芳百世的《清明上河圖》。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六枚一套的《清明上河圖》紀念銀幣,使這一古代名畫以浮雕的形式得到傳承。
銀幣正面采用統一的設計圖案,展現出開封名勝——龍亭公園的美麗風景,畫面中的建筑是龍亭大殿和鐵塔,其中龍亭大殿系宋代皇宮后御苑舊址的一部分,經歷代翻修,屹立至今;鐵塔建于1048年,因其塔身鑲嵌褐色琉璃瓦,遠觀酷似鐵色而得名。天空云朵以線條修飾,很好地襯托出了開封靚麗的美景。
六枚銀幣背面合成《清明上河圖》的主要畫面。將銀幣一字排開,汴京氣勢磅礴的景象和市井百態盡收眼底,細致、生動的雕刻手法再現了原畫的精髓——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對應上圖,按照中國書畫的欣賞次序,從右向左,從下到上,銀幣中的畫面由城郊沿汴河逐漸向城內鋪展,從整體來看,六枚銀幣可以分割為兩個大畫面來賞析:
第一個畫面,展示出汴河碼頭繁忙熱鬧的場景,各種大小的船只往復穿梭于汴河中,竟有填滿江河之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第二枚銀幣中的虹橋,其實是整幅畫的畫眼,此處人群最熱鬧,而橋下居然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大船即將通過虹橋,而水手方才發現桅桿過高,奮力要把桅桿降下。人群熙熙攘攘,緊張地觀看事態變化——這幅敬獻給宋徽宗的《清明上河圖》,想要表達什么寓意呢?我們不得而知,也許只是一種戲劇沖突的表現,但在崇尚靜態美的國畫中,《清明上河圖》有此番場景描繪,也實在非同凡響。在這一畫面中,設計師運用浮雕語言,或起伏,或下陷的平面處理,使古老畫卷中的江河看起來仿佛在湍急地流淌。
第二個畫面描繪了岸邊到城門的場景。后三枚銀幣準確地表現出了原畫中那種熱鬧而又有序的繁榮景象,各色人物,小到可以忽略不計,而設計師仍然一絲不茍,把控細節到位,將人物、樹木、房舍原樣復制出來。從這一畫面中,我們能夠想象到汴京繁榮時的景象:它是一座高度商業化的城市,沒有可畏的城防設施,沒有虎視眈眈的關卡士兵,有的只是商隊、百姓,我們甚至可以看到第一枚銀幣上走出城門的駱駝。
六枚銀幣的雕刻難度很大,設計師在運用現代雕刻語言的時候,不但要重視如何重現原畫的神韻,更要使每個銀幣都有相對完整的場景,這就免不了要對原作進行裁剪甚至壓縮。然而《清明上河圖》紀念銀幣很好地處理了這一點,雖然局部有細微的調整,但這無損于原畫的二次表現。更難得的是,這套銀幣沒有將畫名、含銀量等標記置于畫面中,而是轉移到上下兩邊,最大限度保持了原畫的整潔度。
《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是眾目共睹的,而其最值得玩味之處,還在于這幅畫所隱藏的謎題。有人說,畫的題名中含“清明”二字,所以畫中表現的是春天的景色,但北宋時期,清明憑吊亡者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畫中數百個人物,竟無一人手持憑吊亡者的器物,顯然“清明”所指的并不是“清明節”。結合汴京熱鬧非凡的場景,我們可以斷定“清明”指的是“清明盛世”。(供稿: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