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龍文化像是一根細長而又強韌的紐帶,將千千萬萬中國人串連在一起凝聚成巨大的力量。龍的形象無處不在,遍及社會的各個角落,已然成為一種歷經(jīng)歷史淘洗的文化沉淀。在現(xiàn)代化的今天,龍文化不再依賴皇權或者神權來鞏固它的地位,卻依舊是社會的重要粘合劑,時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
為了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讓古老的龍文化繼續(xù)傳承下去,中國人民銀行于1998年發(fā)行了龍的文化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2枚,包括金幣1枚、銀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該套紀念幣中的1盎司銀幣正面圖案為商代龍形玉玦及建筑。龍形玉玦位于紀念幣的中央,這種造型的古玉曾在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軍事統(tǒng)帥婦好的墓室中出土過。細看紀念幣上的龍形玉玦,呈扁平狀,表面采用浮雕刻畫,頗具藝術感。玉為圓形,中間有個圓形孔,它承載了商朝人追求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希冀。玉玦的右側有個缺口,缺口的上方刻著龍首,缺口的下方刻著龍尾。龍的首尾相接,配以龍眼,畫龍點睛的效果便躍然于銀幣之上,一副栩栩如生的樣子。再看向龍背,龍背上的脊齒較為稀疏,同時不刻龍足,形象地反映出了商代龍文化的特點。在商代龍形玉玦的下方,是殷商大殿,那高高矗立的兩個建筑物如同兩個熊熊燃燒的火炬,將玉玦上的龍高高舉起于空中,儼然塑造了飛龍在天的盛大景象。縱觀紀念幣整個正面的圖案,很好地展現(xiàn)了殷商時期特有的龍文化和玉文化,讓人們在觀賞圖案的過程中,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精神與內(nèi)涵。
該枚紀念幣的背面圖案由玉龍、五龍玉璧和龍紋瓦當組成。玉龍位于紀念幣的左下方,它是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玉龍的軀體呈彎曲狀,好像一個C字母。這刻在紀念幣上的玉龍,帶有濃厚的幻想色彩,龍尾輕輕躍起,使得整條龍恰似即將躍出水面的巨龍,磅礴的氣勢撲面而來。在新石器時代,龍的形象已經(jīng)很成熟了,而玉龍的出現(xiàn),則體現(xiàn)著古人對龍的圖騰崇拜。
五龍玉璧位于紀念幣左上方,是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五龍玉璧既繼承了春秋時期的玉器文化,又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使得戰(zhàn)國時期文化交融的現(xiàn)象得到充分體現(xiàn)。那游動于玉璧之上的五條飛龍團結在一起,更是中華民族團結的象征,五條龍姿態(tài)各異,它們抽象的形象給人無限的遐想。
龍紋瓦當位于紀念幣的右下方,所刻之龍為青龍。青龍被道教奉為吉祥之神,青龍瓦當?shù)漠a(chǎn)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龍紋瓦當是漢代的文物,在大一統(tǒng)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于龍的形象塑造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圖案上,青龍的角和須都被生動地刻畫在了幣面上,四只龍爪清晰而富有動感。漢代的龍,同時也是一種政治圖騰,維護著四方的安定,帶給人們希望。
紀念幣背面的三個關于龍的圖案,是我國龍文化漫長發(fā)展史上的一個縮影,它們正將龍文化的歷史演變慢慢地訴說給我們聽。對于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不僅僅是神話傳說中那虛無飄渺的一抹神奇,更是一種與我們的血肉和脈搏緊緊相連的情感。這枚龍的文化1盎司銀幣的發(fā)行,讓龍的傳人走進了龍的世界,去追尋龍的蹤影,去探索龍背后的奧秘。(供稿:昆山金銀珠寶行)
來源:中國金幣網(wǎng)